自闭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通常在幼儿期就能观察到明显症状。了解这些早期信号并采取适当的心理辅导措施,对孩子的康复至关重要。
自闭症幼儿的核心症状主要表现在社交互动、语言交流和行为模式三个方面:
1. 社交互动障碍:自闭症宝宝最早期的表现是与最亲近的人(如父母)缺乏眼神交流,不能与妈妈对视或跟随妈妈的目光移动。他们对外界的感触不敏感,痛觉反应迟钝,也不主动寻求安慰或依恋抚养者。
2. 语言交流异常:语言发育明显滞后,可能完全不会说话或只会简单重复几个词(如"爸爸"、"妈妈")。即使有语言能力,也常表现为自言自语、内容单一重复,不理解语言的实际意义。例如有的孩子会反复说同一句话几十遍。
3. 刻板行为和狭隘兴趣:表现为对特定物品或动作的异常执着,如反复开关电灯、长时间转圈、专注玩车轮等。他们坚持使用固定物品(如特定碗筷),在固定地点做特定事情(如只在某个厕所上厕所)。
家长可以观察以下发育里程碑,这些可能是自闭症的早期信号:
其他警示信号包括:斜眼看人看物、对声音异常敏感(要么过度反应要么毫无反应)、睡眠时间明显少于同龄婴儿、走路发育晚等。
当孩子确诊自闭症后,家长的心理健康同样需要关注和支持:
1. 接纳现实:理解自闭症是生物学因素导致的发育障碍,并非教养方式造成。避免自责或互相指责,接受诊断是帮助孩子的第一步。
2. 建立支持系统:父母应统一意见,共同参与孩子的康复过程。康复是长期过程,需要家人间的相互支持和专业指导。
3. 调整期望值:认识到康复之路漫长,可能贯穿孩子整个成长过程。对孩子的微小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避免过高要求。
4. 自我照顾:家长也需要适当休息和情绪宣泄渠道,保持自身心理健康才能更好地照顾孩子。
自闭症的干预需要系统化、专业化的方法:
1. 早期干预:2-4岁是干预的黄金期,大脑可塑性强,3-6岁效果尤为显著。越早开始科学干预,改善程度越明显。
2. 综合治疗团队:理想干预应包含医生、特教老师、心理医生、家长和学校共同参与,形成结构化、系统化的治疗方案。
3. 非药物为主:以行为训练和教育干预为主,药物治疗为辅。常用方法包括感统训练、图片交流系统(PECS)、应用行为分析(ABA)等。
4. 家庭参与:家长应学习专业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持续进行干预。家庭氛围要少批评多鼓励,建立孩子的自信心。
5. 个体化方案:根据孩子具体情况制定干预计划,并随进展动态调整。关注孩子的整体发展,包括营养和身体健康。
对于需要专业支持的家庭,可考虑以下资源:
1. 标准化评估工具:如PEP-3孤独症儿童心理教育评估、韦氏智力测验、S-S法语言迟缓评定等,可帮助准确了解孩子发展水平。
2. 专业机构选择:选择具备国家认证资质的机构,关注是否采用国际认可的技术如CBT认知行为疗法,并查看效果评估体系是否透明。
3. 福利机构服务:部分儿童福利机构提供分级心理健康服务,包括发展性团体辅导、环境适应支持和正向行为塑造等干预措施。
4. 托育机构标准:选择托育机构时,可参考国家卫健委颁布的《托育机构质量评估标准》,确保机构具备专业资质和适宜的环境。
自闭症的干预是一个需要耐心和坚持的过程,通过早期识别、科学干预和家庭支持,许多自闭症儿童能够获得显著改善,发展出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家长既要保持希望,也要做好长期陪伴的准备,与专业团队密切合作,为孩子提供最好的成长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