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儿童学习提问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家长和教师采用科学的方法,创造合适的环境,并保持耐心和坚持。以下是帮助自闭症儿童学会提问的综合方法:
1. 利用新奇物品激发好奇心:在家庭必经之处的高处挂一个小钩,每隔几天放置一个新奇物品(食品、玩具或图片),当孩子经过时,家长可以示范提问"这是什么?",引导孩子模仿。这种方法将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是孩子互动性的标志性能力发展。
2. 游戏化教学:使用不透明袋子或盒子,先放入孩子熟悉的物品,再逐渐加入不认识的物品。通过夸张的疑惑语气引导孩子提问"这是什么?"当孩子提问后立即给予回应和奖励。这种方法通过对比环境增强孩子的好奇心和提问需求。
3. 制造"缺失"情境:在孩子进行拼图等活动时,悄悄藏起几块,边找边重复"在哪里呢?",创造孩子提问"在哪里"的自然机会。当孩子开始主动询问时,不要直接给出物品,而是引导他去特定地方寻找,强化提问的有用性。
1. 从基础问句开始:先选择一两种简单问题如"这是什么?"进行反复练习,等孩子掌握后再拓展到"你要做什么?"等其他问句。将问句学习与日常生活结合,如在孩子饿了时先问"肚子饿了吗?"再教孩子回答。
2. 提问类型递进:当孩子掌握"什么"类问题后,可进阶教学"谁"类问题。例如遮住孩子的眼睛引导问"谁遮住我的眼睛啦?",或发现陌生手机时引导问"这是谁的手机?"。初期可使用口语或视觉提示,逐渐减少辅助。
3. 角色互换练习:使用卡片游戏,先由成人提问孩子回答,然后交换角色,引导孩子提问"这是什么?"成人回答。通过这种结构化互动,帮助孩子理解提问与回答的对话轮换机制。
1. 增强对提问功能的理解:许多自闭症儿童虽能回应问句,但不真正理解提问的语言功能。可通过让孩子分辨他人对话中"谁在提问、谁在回答"来强化这种理解。例如分析"大治路怎么走?一直往前走"这样的对话结构。
2. 利用孩子的兴趣点:选择孩子最想要的东西作为教学素材,因为强烈的动机更能激发提问行为。不必追求完美发音,只要孩子尝试提问就立即给予积极反馈,让其体验提问的有用性。
3. 视觉辅助与模仿引导:使用图片、卡片等视觉辅助材料,如展示动物图片问"这是什么动物?"同时引导孩子模仿提问动作和语言。对于能力较弱的孩子,可轻轻引导其手或嘴来重复问题。
1. 坚持与耐心:提问教学往往需要数月持续干预才能见效。家长应坚持每天创造机会让孩子练习,即使进步缓慢也不放弃。如厕训练等其它技能的教学经验表明,持续正确的干预最终会产生效果。
2. 避免直接告知答案:当孩子遇到不认识的东西时,不要直接告诉答案,而是辅助其提问"这是什么?"然后再回答。也可通过大量旁白示范,如成人问"妈妈这是什么?"然后妈妈回答。
3. 区分恰当提问与刻板提问:有些自闭症儿童会刻板地重复相同问题,这与主动恰当的提问本质不同,不应混淆。教学目标是培养功能性的交流提问,而非机械重复。
4. 个性化调整:根据每个孩子的兴趣和能力调整教学方法。如果孩子对某项活动毫无兴趣或能力不足,强制教学反而会产生反效果。成功的提问教学建立在孩子现有的注意力和理解力基础上。
通过以上系统的方法,大多数自闭症儿童都能逐步学会功能性提问。关键在于创造自然的需求情境,采用结构化教学,保持一致性,并及时强化孩子的每一次尝试。随着提问能力的发展,孩子的社交互动和语言沟通能力也将获得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