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概念本质不同
自闭:通常指一种暂时性的心理状态或行为倾向,表现为社交回避、沉默寡言等,可能由情绪低落(如抑郁症)、环境压力或性格因素引起,属于主观选择的“自我封闭”。
自闭症(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种先天性的神经发育障碍,核心症状包括社交沟通障碍、重复刻板行为及兴趣狭窄,与遗传、脑器质性损害等因素相关,患者无法通过主观意愿改变症状。
2. 表现差异
社交互动:  
自闭者可能因情绪问题回避社交,但仍能理解他人情感并具备基本社交能力;  
自闭症患者则存在本质性社交缺陷,如缺乏目光接触、无法理解他人情绪、对父母依恋缺失等。
行为模式:  
自闭者的行为通常与环境或情绪相关,具有灵活性;  
自闭症患者常表现出刻板行为(如反复开关灯)和异常兴趣(如痴迷旋转物体)。
3. 成因与干预
自闭:多与后天心理状态相关,通过心理疏导、环境调整可改善。
自闭症:病因复杂,涉及遗传、脑发育异常等,需早期行为干预和专业康复训练。
4. 诊断标准
自闭症需符合两大核心标准:
1. 社交沟通障碍(如无眼神交流、语言发育延迟);
2. 重复刻板行为或兴趣狭窄。
而“自闭”无明确医学诊断标准,更多是描述性词汇。
若需进一步区分具体表现或干预方法,可结合专业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