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丝纷飞,诗意盎然。杜牧那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道出了这个古老节日的深沉氛围。始于周代的清明,历经两千多年的沉淀与传承,已然深深融入华夏儿女的血脉之中。
清晨的薄雾中,我们全家带着鲜花和祭品,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祖辈的墓前。父亲如同岁月的使者,用毛巾细心地擦拭着墓碑上的尘土。母亲则摆放着青团和水果,每一样都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我则恭敬地点燃三炷香,随着袅袅青烟的升起,心中涌起对逝去亲人的思念。
午后的阳光洒在郊外的田野上,金黄的油菜花如同海洋一般辽阔无垠。孩子们牵着风筝线在田野上奔跑,老人们则挖着鲜嫩的荠菜,享受春天的馈赠。姑姑教我辨认艾草,她说:“清明前后的艾叶最香,用来做青团正是时候。”这些世代相传的生活智慧,在现代社会依然熠熠生辉。
傍晚时分,我们回到家中。母亲端出刚蒸好的青团,糯软的皮包裹着豆沙的甜香和艾草的清香,令人回味无穷。父亲则翻出泛黄的家谱,讲述太爷爷年轻时下南洋的故事,那些冒险与奋斗的岁月在家族的历史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站在阳台上远望,城市的霓虹灯与郊外的新绿交相辉映,仿佛是一幅美丽的画卷。清明节不仅是一个追忆逝者的时刻,更是一个思考生命延续的契机。当我们把祖辈的故事讲给孩子听,当传统美食的香气再次飘满厨房,文化的根脉就在这一瞬间得以传承和延续。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清明节就像一条纽带,将亲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无论我们身处何方,都会在这一天回到起点,回到家的港湾,回到亲人的身边。在这里,我们感受到血脉的温度,感受到生命的延续,也感受到文化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