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核心症状
1. 社交沟通障碍
缺乏眼神接触,对他人呼唤反应迟钝,甚至无反应。
难以理解他人情感,不会主动分享兴趣或体验,社交互动中表现淡漠。
语言发育延迟或倒退,可能出现鹦鹉学舌式重复语言,或仅围绕特定兴趣交流。
2. 重复刻板行为与狭隘兴趣
对特定物品(如开关、旋转物体)或主题(如数字、广告词)表现出异常痴迷。
重复动作(拍手、摇晃身体)或坚持固定生活流程,环境变化易引发焦虑。
二、伴随症状
1. 感知觉异常
对声音、光线、触觉等过度敏感(如捂住耳朵躲避普通噪音)或迟钝(对疼痛反应弱)。
特殊感知方式,如通过视觉或听觉强烈关注特定刺激(风扇转动、流水声)。
2. 其他行为与健康问题
多动、注意力不集中,或伴随睡眠障碍、胃肠道问题。
部分患儿可能出现情绪波动(焦虑、易怒)或认知发展不平衡(某领域能力突出,其他领域滞后)。
三、早期识别信号(2-3岁前)
1岁半至2岁仍不会叫“爸爸妈妈”,对父母呼唤无反应。
抗拒他人亲近,可能因接触突然尖叫。
对非功能性的重复现象(如转动的车轮)长时间专注。
四、中山地区诊疗建议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儿童行为发育中心(邹小兵团队)是国内权威诊疗机构,可通过公众号“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或APP预约评估。早期干预(如行为疗法、家庭社交训练)对改善症状效果显著。
若发现疑似症状,建议尽早就诊专业机构进行标准化评估(如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颅脑CT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