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交互动障碍
眼神接触异常:回避与人对视,喂奶时不看母亲,6个月后主动对视次数极少(正常应每分钟3次)。
对呼唤无反应:10月龄后反复叫名字仍不转头或暂停动作,易被误认为听力问题。
缺乏共同注意:9个月不会跟随家长指向看玩具,也不会主动指物分享兴趣。
情感互动缺失:3个月后无社交性微笑,对父母表情变化漠然,拒绝拥抱或身体僵硬。
二、语言与沟通异常
语言发育滞后:1岁仍无咿呀学语,或原本会的发音(如"baba")突然消失。
非语言交流缺陷:不会用点头/摇头表达意愿,也不会伸手要抱抱等手势。
理解能力差:对简单指令(如"过来")无反应,答非所问。
三、刻板行为与感官异常
重复动作:持续摇晃身体、凝视旋转物品(如风扇)每天超1小时。
抗拒变化:坚持固定生活流程(如喂食顺序),轻微改变引发剧烈哭闹。
感官敏感:对特定声音(如吸尘器)过度恐惧,或异常迷恋某些触感。
四、其他警示信号
发育倒退:已获得的语言或社交能力突然退化。
痛觉迟钝:对磕碰、打针等疼痛反应微弱。
睡眠异常:总睡眠时间少于同龄婴儿,易早醒。
若宝宝出现3项以上表现,建议尽快到儿童发育行为科或神经科进行专业评估。2025年研究表明,早期干预(尤其在2岁前)可显著改善预后,部分新技术如AI行为分析、proBDNF生物标志物检测已能辅助早期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