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核心成因
1. 真性自闭症
由基因突变导致,属于先天性神经系统发育障碍,常伴有脑部器质性病变。发病率极低(约15万分之一),目前无有效康复方法。
2. 假性自闭症
后天心理或能力发展失衡所致,如家庭教养不当、感官能力发育异常(如视觉记忆过强导致社交回避)或心理创伤。无脑部病变,智力通常正常,可通过心理干预改善。
二、症状表现
1. 社交与沟通
真性:全面社交障碍,包括对亲人无眼神交流、语言功能缺失或倒退、无法理解非语言信号(如手势)。
假性:仅对陌生人回避,与亲密者能正常互动;语言能力保留但可能不愿表达。
2. 行为特征
真性:刻板行为显著(如旋转、排列物品)、感官异常(对声音/触觉过敏)、兴趣极端狭窄。
假性:行为问题较轻,可能表现为胆小、注意力不集中,无特殊感官异常。
3. 发展轨迹
真性:症状从婴儿期持续存在,无正常发育阶段。
假性:曾有正常发育过程,症状多因外界压力突发或逐渐出现。
三、干预与预后
真性自闭症需终身支持性干预(如结构化教育),重点提升生活自理能力。
假性自闭症通过心理治疗、家庭环境调整可显著改善,部分患儿能完全回归社会。
注意事项
部分假性自闭症可能被误诊为真性,尤其是当评估不充分时。建议通过专业机构的多维度诊断(如行为观察、遗传检测)明确类型。
若发现孩子有社交或行为异常,应尽早寻求专业评估,3岁前是干预黄金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