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情感表达匮乏:患儿常呈现"扑克脸",面部肌肉活动减少,难以根据情境变化做出相应表情(如快乐时不微笑、悲伤时不哭泣)。这种表情僵化与大脑神经控制异常有关,导致无法自然调动面部肌肉。
2. 社交性表情缺失:缺乏社交微笑(如回应他人微笑或主动示好),对他人表情刺激无反应。研究显示,自闭症儿童在动态社交场景中对面部核心区域(如眼睛)的注视时间显著短于普通儿童。
1. 回避对视:表现为刻意避开他人目光,或短暂对视后迅速移开,眼神常显得空洞、呆滞。眼动实验发现,他们更倾向于注视鼻部或嘴部而非眼睛区域。
2. 情感传递障碍:无法通过眼神传递情绪(如分享快乐时不看父母),也难以理解他人眼神含义(如对警告性目光无反应)。
1. 刻板性表情:可能出现无情境关联的重复表情(如突然傻笑),伴随面部肌肉僵硬或扭曲。这种"不合时宜"的表情可能与感觉统合失调有关。
2. 异常口部动作:部分患儿会频繁舔唇、咬嘴唇或做出怪异口型,这些行为可能是自我安抚的表现。
1. 肢体语言贫乏:较少配合手势、点头等动作强化表情,难以通过表情+动作组合传递复杂信息。
2. 表情识别困难:对他人表情的认知存在效价差异,能较好识别积极情绪(如高兴),但对消极情绪(如悲伤)的识别准确率较低,尤其难以理解基于虚假信念的复杂表情。
研究指出,这些表现存在较大个体差异,约15%的症候群性自闭症患儿可能伴随特殊面容特征(如眼距宽、鼻梁低平等),但普通自闭症患者通常没有特异性面容结构异常。早期干预中,通过眼动追踪训练和表情模仿治疗可部分改善相关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