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核心症状与功能损害
自闭症:主要表现为社交障碍(如回避目光接触、难以理解他人情绪)、语言发育迟缓、刻板行为及兴趣狭窄,约70%患者伴有智力障碍,社会功能受损严重,多数需要终身支持。
抽动症:以不自主的肌肉抽动(如眨眼、耸肩)或发声抽动(如清嗓、怪叫)为主,通常不影响智力,但可能因症状干扰学习或社交,严重时会出现秽语或自伤行为。
2. 治疗难度与预后
自闭症:需长期综合干预(行为训练、语言治疗、药物辅助),但多数患者难以完全康复,约47%预后不良,成年后独立生活能力受限。
抽动症:通过药物(如阿立哌唑)和行为疗法可有效控制症状,部分患儿青春期后症状减轻,预后相对较好,但少数可能发展为慢性抽动障碍。
3. 共病与复杂性
两者可能共患其他疾病:
自闭症常合并多动症(41%-78%)、抽动症(约22%)或语言障碍;
抽动症可能伴随焦虑、强迫症,但较少直接导致认知缺陷。
共病会加重整体病情,需针对性干预。
4. 社会适应与生活质量
自闭症:社交和自理能力缺陷更显著,家庭需承担长期照护压力,社会融入困难。
抽动症:症状外显可能引发误解或歧视,但通过教育支持可改善适应能力,对生活质量的影响相对可控。
从症状广度、治疗挑战及长期影响来看,自闭症的整体严重性通常高于抽动症,但具体需结合个体症状程度(如抽动症的耶鲁量表评分或自闭症的CARS评分)及共病情况综合评估。两者均需早诊早治,以最大限度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