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过度兴奋与多动
患儿常处于亢奋状态,表现为无目的跑动、难以,动作缺乏组织性,可能突然中断当前活动转向其他行为。这种状态与大脑对感官信息的处理异常有关,导致难以调节身体机能。

2. 注意力分散与执行功能障碍
患儿极易被环境细节(如光线、声音)干扰,难以持续完成任务,且对任务步骤缺乏规划能力,表现为"坐热"(短暂专注后迅速失去兴趣)。部分患儿会因感官超负荷出现捂耳朵、闭眼等回避行为。
3. 睡眠与情绪问题
高警醒度会导致入睡困难,且常伴随焦虑情绪,如反复询问后续安排或对他人情绪过度敏感,可能引发攻击性行为(如推搡、尖叫)。部分患儿对疼痛、温度等感觉迟钝,但同时对特定声音或触觉异常抗拒。
1. 环境调整
减少过强光线、噪音等刺激源,建立规律的生活流程,使用视觉提示(如图片日程表)帮助患儿预判活动变化。
2. 感官整合训练
通过负重活动(如穿负重背心)、触觉刷等工具调节神经敏感性,逐步脱敏。研究表明,眼动追踪技术可辅助评估患儿注意力模式,为个性化干预提供依据。
3. 行为干预
应用行为分析(ABA)等方法,通过正向强化培养替代行为,如用"举手"代替尖叫表达需求。对于语言能力较好的高功能自闭症患儿,可结合社交故事训练理解他人情绪。
若发现孩子存在上述表现,建议尽早就诊评估。早期干预可显著改善预后,部分高功能自闭症患儿通过系统训练能在成年后实现社会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