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类生存条件的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提升,高血压、冠心病等生活方式疾病逐渐成为人类健康的隐形杀手。面对这一挑战,我国学者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应对策略——主动健康。这一理念,不同于传统的疾病医学对抗式防御,而是一项具有原创性的中国方案。香山科学会议的执行主席李祥臣表示,“主动健康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健康干预策略,旨在通过增强人体自身修复和自组织能力来实现健康保障。”这一理念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健康观念的重要转变。
主动健康理念与中国工程院院士俞梦孙的观点不谋而合,其强调主动健康对于解决中国庞大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问题至关重要。它倡导的是全方位的健康管理,不仅要注重疾病的治疗,更要关注预防与健康维护。主动健康的核心理念是围绕《“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的转变目标,利用物理、心理等非药物手段,激发人体潜能,实现低成本可持续的健康保障新路径。主动健康涉及多个领域,包括复杂性科学、大数据和AI技术等。在此背景下,崔利荣教授提出精准科学的健康管理需要数学量化的与研究。
与传统的被动医疗不同,主动健康更加强调人体的自我修复和自我调节能力。被动医疗以疾病治疗为中心,而主动健康则是以人为中心,通过物理、心理等多元化手段提高人体的健康力和生命活力。运动、饮食、睡眠和心理健康是实现主动健康的四大支柱。苏国辉院士强调了运动的重要性,运动不仅有助于预防疾病,还能改善脑健康,缓解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个性化的运动方案比标准化的运动更为重要。章卫平教授指出饮食在维护健康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营养干预对于防治代谢性疾病的重要性。睡眠和心理健康的调节作用不容忽视。张远教授强调了睡眠在身心调节中的重要性。智能感知技术的发展也为主动健康提供了有力支持,智能穿戴设备能在生活和工作场景下实时检测人体状况,为实现主动健康提供了技术保障。
主动健康的定义和技术路径尚不清晰,需要进一步的和研究。科学家们认为当前主动健康领域的标准体系尚不完整,检测和认证体系基础薄弱。钟代笛教授呼吁要共同努力建立和完善主动健康领域的标准体系。尽管如此,主动健康的理念和实践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支持。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期待更多的科学家和专家在这一领域展开深入研究,推动主动健康理念的实现,助力全民健康事业的发展。在追求全民健康的新时代,主动健康的概念应运而生,对于我们的健康和福祉有着深远的影响。对此,李祥臣先生提出了几项至关重要的建议,以推动主动健康领域的研究与发展。
他主张我们必须深入开展相关机理机制的研究工作,解开主动健康背后的科学奥秘。在这一过程中,建立多样的人群队列将有助于我们获取更广泛的数据,进而分析主动健康在不同人群中的反应和效果。与此进行主动健康产业发展的全面规划,构建数据中心和服务平台,为我们提供更便捷、更高效的健康服务。
对于重大项目的推进,李祥臣认为我们必须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资源。实施一批从创新链到产业链的工程实施方案,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让科研成果真正服务于人们的健康生活。他强调,我们的目标不仅仅是推动科技进步,更是让每一个普通人都能感受到主动健康带来的实际益处。
在实践层面,李祥臣建议相关部门积极推动社会服务型项目走进社区、走进家庭。通过建设社区健康服务中心,普及主动健康理念,提供实用的健康指导和服务。鼓励家庭参与健康管理,让健康的理念深入人心,形成全民参与的健康氛围。
他的这些建议充满了智慧和远见,旨在推动主动健康领域的全面发展,让健康成为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他希望通过这些努力,能够推动我们走向一个更健康、更美好的未来。让我们共同期待并努力,为实现全民主动健康的愿景而努力。 (实习记者 骆香茹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