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自闭症治疗 >

新西兰奶粉事件

一、恒天然食品安全事件回顾

在恒天然集团的乳制品安全历程中,曾发生两起引人注目的食品安全事件,引起了全球的关注与讨论。

1. 2013年肉毒杆菌乌龙事件

2013年8月,恒天然集团宣布其浓缩乳清蛋白粉检测出可能的肉毒杆菌,这一消息立刻引发全球消费者的担忧。该事件导致中国暂停进口新西兰奶粉,多家企业紧急召回相关产品。随着新西兰官方的进一步检测,最终证实为一场误会,实际上并未污染肉毒杆菌。尽管如此,这一事件仍然暴露了恒天然在生产流程、风险管理和追溯系统上的严重缺陷,导致其合作伙伴如达能集团等不得不提起诉讼索赔。

2. 双氰胺残留争议

不久之后,新西兰乳制品又被检测出含有微量双氰胺(DCD),引发了新一轮的消费者担忧。虽然官方称残留量不会对健康造成危害,但部分进口国如中国还是加强了对新西兰奶粉的检测要求,甚至部分超市采取了限购措施。

二、质检问题及其市场影响

恒天然的事件不仅仅是一场场食品安全风波,更是对全球乳制品市场格局的深刻影响。

1. 中国质检总局检出的不合格产品

在近几年中,中国质检部门累计检出超过270吨不合格进口奶粉。其中,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产品占比过半,涉及碘含量不达标、亚硝酸盐超标等问题。尤其是一些专供中国市场的新西兰奶粉品牌,其质量控制问题更是引发了广泛关注。

2. 中国市场的依赖与冲击

恒天然的事件也暴露了中国对进口奶源的严重依赖,尤其是新西兰奶粉在中国进口市场占据的8. 巨大份额。事件后,中国加快了国产奶粉质量的提升步伐,但消费者信心恢复得相对缓慢,并没有因为进口问题而大量转向国产奶粉。这也说明了消费者对品牌与质量的忠诚度和信任的建立需要时间和努力。

三、行业长期影响

这两起事件不仅对恒天然集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全球乳制品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恒天然的品牌声誉受损严重,尽管乌龙事件未造成实际危害,但旗下安满品牌已终止合作,部分业务模块也被出售。新西兰官方对其危机处理能力提出了批评,并强调需要重新建立全球消费者的信任。国际贸易政策也随之调整。新西兰为保障本地供应曾出台限购政策打击中国买家抢购奶粉的行为;而中国则加强了进口奶粉的检测标准,推动乳制品供应链的多元化发展。这一系列事件反映了乳制品全球化供应链的脆弱性,以及食品安全监管与市场信任重建的复杂性。每一次的食品安事件都是对全球乳制品行业的一次严峻考验,也是对整个供应链管理和风险控制的一次反思和改进的机会。恒天然的事件提醒我们,食品安全关乎消费者的健康和生命权益,也关乎企业的声誉和长久发展。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食品安全的重要性更加凸显,需要全球行业共同努力和合作来确保食品安全和消费者的权益。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