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正面临着医改的深水区和攻坚期,新的矛盾、旧的困扰交织在一起,各种议论和挑战层出不穷。安徽省以其特有的钻劲、闯劲和韧劲,在这场改革大潮中勇往直前。他们不断调整姿态,校正方向,吸取教训并积累经验,以坚定而扎实的步伐,回应群众的期待,持续书写令人满意的医改答卷。
面对“老大难”问题,安徽省并未退缩。新一轮医改12年来,该省各地以摸石头过河的勇气和创新的魄力,勇当改革的排头兵。改革进入深水区后,安徽各级党委和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积极拥护,医务人员积极参与,共同保障了医改的顺利推进。在此过程中,安徽省不断创新,比如率先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确立其公益属性。尽管这一举措引发了争议,但安徽省通过制定“三十条”政策补丁,巩固完善基层医改政策,提升了基层活力。
在解决“老大难”问题的安徽省还注重做好“附加题”。地处长三角地区,安徽省经济活跃,创新能力连续7年位居全国第一方阵。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建设加速推进,安徽省全面开通异地门诊费用直接结算通道,实现门诊费用直接结算的“两个全覆盖”。安徽省在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连续两年因患者外流而被点名。如何实现优质医疗资源在安徽省内的平稳落地、有效扩容,成为新时代安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重点。
蚌埠市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该市卫生健康委提出了“强行入轨”的政策,通过抓作风、抓学习、抓环境整治等措施,提升医疗水平和服务能力。安徽儿童医院等地通过合作培养和自身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努力提升医学人才的服务能力。改革仍面临一些问题,如基层人才短缺、收入较少、发展空间受限等。
总体来看,安徽省的医改之路充满挑战和困难,但他们始终保持决心和毅力,不断创新。他们的努力不仅为全省人民带来了福祉,也为全国医改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持续努力。对于安徽省来说,如何留住患者、培养医学人才、解决基层问题仍是他们面临的“附加题”。他们将继续深化改革,努力实现优质医疗资源的平稳落地和有效扩容,为群众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在安徽省卫生健康事业的征途上,存在着众多亟待解决的挑战与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与医疗服务水平的矛盾尤为突出。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日益提高,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医疗资源的供给却相对不足,难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尤其在重大流行疾病多发的情况下,公共卫生体系的不足更加凸显。这些矛盾给安徽省卫生健康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对此,安徽省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刘同柱指出,安徽省作为全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先行示范区,改革的道路仍然任重道远。
为了成功应对这些挑战,安徽省的医改参与者们深知,必须站在人民的角度,深入民生,从老百姓的视角出发,才能真正为医改加分。他们明白,解决老百姓的问题才是医改的核心。以高质量发展为例,老百姓可能并不完全理解其深层含义。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提高待遇,却是他们最直接的关切。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郭政新强调,在改革中,一定要调动与医改目标方向一致的医务人员参与积极性。
值得一提的是,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在医改方面早做打算,主动改革。早在2015年,该院就主动实行药品零加成政策,同步开展多项改革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们坚持医患同受益的导向,认真学习国家政策,将之转化为自己的工作实践。
在蚌埠市湖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的成功推行也是医改的一大亮点。该中心针对社区居民的特点,将签约工作的重点放在了服务上,通过真情服务构建医患之间的相互信任,形成稳固的“熟人关系”,影响居民对服务效用和基层就医的认知度。该中心还积极医养结合的服务模式,逐步形成闭环式医养服务圈,满足了辖区居民多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
未来,安徽省的医改工作仍将继续深化。下一步,该省将开设家庭病床,为身体衰弱、偏瘫患者提供更好的“生活﹢治疗”照护,让社区居民对在基层就医有更高的积极性和依从性。这样的改革举措必将使医疗服务更加贴近民众,让老百姓真正感受到医改带来的实惠和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