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主要表现为社交互动困难、沟通障碍以及重复行为等特征。在幼儿园小班环境中,自闭症幼儿往往表现出独特的行为模式和特殊需求。以下是一份针对小班自闭症幼儿的详细观察记录与分析报告。
观察对象为一名3岁半的男童,就读于某幼儿园小班。该幼儿在入园初期即表现出与众不同的行为特征,经专业机构评估,确诊为自闭症。主要特征包括社交互动障碍、语言沟通困难以及重复刻板行为等。
该幼儿在园中极少与同伴互动,常独自玩耍,对集体活动不感兴趣。当其他孩子进行互动游戏时,他往往显得茫然无措,不理解游戏规则和同伴的意图。在教师组织的集体活动中,常常表现出较为孤独的行为模式,较少参与集体游戏和活动。
与教师互动时,该幼儿往往难以理解他人的情绪和意图,难以建立和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偶尔会用几个简单的肢体动作来作出回应,但与同龄人或是成人的交流互动几乎为零。
该幼儿言语发展迟缓,表达不清,常使用单字或重复词语。在与其他孩子的交流中,无法进行有效沟通,常以手势或情绪表达需求。在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感时表现出明显困难,如不善于使用语言进行沟通等。
观察中发现,该幼儿对唤名没有反应,不管是陌生人叫名字或是父母呼唤,都像没有听见一样不给予回应。这种语言沟通障碍严重影响了他的日常互动和学习参与。
该幼儿对某些物品或活动表现出特别的兴趣,如反复排列玩具、坚持走固定的路线等。最常做的事就是盯着旋转的风扇傻笑,或者是不停地旋转,每天似乎只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这些重复刻板行为使得他在幼儿园的日常活动中遇到困扰,当常规被打破时,容易引发情绪问题。他手中总爱一直拿着一个物件,一会儿走到窗边,一会儿躺在小沙发上,一会儿又原地跑圈儿,永远没有停止的时刻。
该幼儿在控制情绪以及行为方面有明显的困难,情绪很容易受外在环境及身体状态影响。当教师对其发出较为严厉的指令时,常常会通过大叫、哭喊、咬人等极端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
分离焦虑表现尤为明显,进到教室后双手抱住老师的腿,头埋在其怀里一直哭泣,喃喃自语着"我要奶奶",不肯参与活动。这种情绪问题需要教师特别关注和适当干预。
观察记录显示,该幼儿有连续多天故意随地大小便的情况,总是需要人在旁边陪伴,间断哭闹,偶有打脸自伤行为。有时会无端地去抢小朋友手上的玩具,或者是故意推翻好不容易整理好的东西,为此受到老师的批评也是置之不理,似乎是听而不闻、视而不见。
这些行为问题可能与沟通障碍有关,幼儿通过问题行为来得到别人的关注或表达自己的需求。当无法用言语表达不安时,只能用哭闹等原始行为来表达需求。
每天来园时教师都会去抱抱亲亲他,陪他玩感兴趣的秋千,陪他聊他感兴趣的风扇,真正走进他的世界。通过这种持续关爱,幼儿逐渐愿意与教师亲近交流,为后续干预奠定基础。
利用幼儿对特定物品的兴趣作为干预切入点。例如,当幼儿因分离焦虑哭泣时,教师拿起彩虹套塔玩具玩耍,用欢快的声音描述:"套塔宝宝们要出来玩喽,小紫哥哥先出来。"被声音吸引,幼儿慢慢停止哭泣参与游戏。
采用代币制强化正向行为。设定三个代币,当幼儿尝试走向厕所区域时得到一个代币,在厕所区域停留得第二个代币,完成上厕所步骤得第三个代币,集齐后可获得喜欢的玩具或视频。同时在上厕所时播放喜欢的视频转移注意力。
有目的地组织"朋友越多越好玩"、"在一起真好"、"帮帮团"等各种活动,鼓励引导其他小朋友一起帮助该幼儿。在教师引导下,逐步促进与其他小朋友的简单互动,如通过玩具进行轮流游戏。
1. 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共同制定教育计划,保持家庭和幼儿园教育的一致性。
2. 建议家长增加与孩子的交流互动,避免因工作繁忙而忽视孩子的社交需求。
3. 指导家长学习简单的行为干预方法,在家庭环境中延续幼儿园的干预策略。
4. 鼓励家长带孩子参与各种社交活动,逐步扩大孩子的社交范围。
通过家园合作,为自闭症幼儿提供持续、一致的支持环境,促进其社交沟通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