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自闭症风险预警:专业检查的紧迫性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的研究报告为家长们敲响了警钟:若怀疑宝宝有自闭症风险,务必在2岁前带其到专业机构进行深入检查。据报告指出,被确诊为“自闭症”的家庭中,有三分之一的宝宝在1岁时便已显现迹象,而80-90%的宝宝在2岁时会被发现异常。
以下是一些值得家长们高度关注的迹象,若宝宝出现以下情况,请务必及时带其前往医院检查:
1. 从6个月起,宝宝对他人的笑容或愉快的表情展示较少。
2. 到了9个月,宝宝的情绪反应显得复杂,常常无明确原因地哭泣或大笑。
3. 1岁之后,宝宝与家人互动时发出的声音,如咕咕声、啊啊声等较少或几乎没有。
4. 同样的,玩具与宝宝的互动似乎比人与宝宝的互动更为吸引他。
5. 呼唤宝宝名字时,他反应较少或完全无反应。
6. 当飞机飞过头顶或其他周围事物发生时,宝宝毫无反应。
7. 16个月大的宝宝仍然不会说话,或者说话多为自言自语,缺乏真正的交谈行为。
8. 大人指示宝宝看某物时,他们常常不知道应该看向哪里或完全不看。
9. 到了2岁,宝宝仍不能组合两个或以上的词语(不包括重复和模仿)。
10. 宝宝常常躲闪眼神或避免与人对视。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表现并非自闭症的确定指标,而是提醒家长们需要带宝宝前往专业医院进行检查。
那么,如何对自闭症进行干预呢?
当前,国际上主流的治疗和训练干预方法为孤独症的规范化治疗提供了方向。其中,应用行为分析疗法(ABA)主张以行为主义原理和运用行为塑造原理进行训练,以正性强化为主促进儿童能力发展。孤独症以及相关障碍儿童治疗教育课程(TEACCH)和人际关系训练法,如地板时光疗法和人际关系发展干预疗法等,也在国内一些孤独症康复机构得到应用,并获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但仍需进一步的研究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