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又称孤独症)和日常所说的"自闭"是截然不同的概念,需要从专业医学定义和社会通俗用语两个层面来区分:
1. 医学定义:自闭症是一种先天性发育障碍
自闭症在医学上称为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属于神经发育性疾病,核心症状包括社会交往障碍、语言沟通障碍、刻板行为和兴趣狭窄。
患者通常在3岁前出现症状,表现为回避目光接触、语言发育迟缓、重复刻板动作等,这些是大脑神经系统发育异常导致的生理性障碍。
目前研究认为病因与遗传或基因异常相关,而非心理问题或教养方式造成。
2. 社会用语:"自闭"是情绪状态的通俗描述
日常生活中说的"最近很自闭"通常指暂时性回避社交的情绪状态,属于主观心理感受,可能由压力、抑郁等引发,这种状态可通过自我调节或心理咨询改善。
这种表述容易与医学上的自闭症混淆,但二者本质不同:前者是心理层面的情绪波动,后者是终身性的神经发育障碍。
3. 关键区别
持续性:自闭症症状从幼儿期持续终生,而"自闭"情绪通常是阶段性的。
生理基础:自闭症伴随脑部异常,通过行为训练可改善症状但无法根治;情绪性"自闭"无生理病变,属于心理调节范畴。
社会功能:自闭症患者普遍存在社交能力缺陷,而情绪"自闭"者仅暂时降低社交意愿,仍具备正常社交能力。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将自闭症简单理解为"性格内向"或"不爱说话"是常见误区,这可能延误患儿的早期干预。如果发现儿童存在持续性的社交障碍或语言发育异常,建议及时就医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