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自闭症治疗 >

真自闭症和假性自闭症

真自闭症(又称真性自闭症或孤独症)与假性自闭症在成因、症状表现及干预效果上存在本质差异,以下是主要区别:

1. 核心症状差异

  • 真自闭症:以社交障碍、语言交流困难、刻板行为为核心特征。患儿常回避目光接触,缺乏肢体语言,对他人情感反应淡漠,且行为模式重复(如旋转物品、踮脚走路等)。这些症状涉及言语、情感、社交等多方面精神活动异常,严重影响生活学习。
  • 假性自闭症:症状较轻且局限,可能表现为内向、胆怯或短暂性社交回避,但语言能力和智力正常。患儿在熟悉环境中(如与亲人相处)仍能正常交流,无典型刻板行为。
  • 2. 病因与发病机制

  • 真自闭症:多为先天性神经系统发育异常或基因突变导致,常伴有脑部器质性病变。症状通常在3岁前显现,且持续终身。
  • 假性自闭症:多由后天心理压力、教育方式不当或环境刺激引发,无脑部病变。患儿有正常发育过程,症状可能随干预改善。
  • 3. 干预与预后

  • 真自闭症:需长期专业康复训练(如行为疗法、语言训练),目前无法完全治愈,但早期干预可提升生活能力。
  • 假性自闭症:通过心理疏导、家庭环境调整等干预后,多数患儿可恢复正常社交功能。
  • 4. 诊断要点

  • 真自闭症:需结合发育史、行为观察及专业评估(如ADOS量表),症状需符合DSM-5诊断标准。
  • 假性自闭症:需排除其他发育障碍(如多动症、智力障碍),关注症状的临时性与可逆性。
  • 若怀疑孩子存在相关症状,建议尽早寻求专业机构评估,避免误诊延误干预时机。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