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抗精神病药物
主要用于改善易激惹、攻击行为或自伤行为,常用第二代药物如利培酮(可减少70-80%患儿的重复行为和攻击性)和阿立哌唑,但需注意副作用如体重增加、代谢紊乱等。第一代药物如氟醇因副作用较大已较少使用。
2. 抗抑郁药
如舍曲林、氟西汀,适用于伴随抑郁或焦虑症状的患儿,可缓解情绪问题。
3. 中枢兴奋剂
哌甲酯(专注达)等用于合并注意力缺陷多动症(ADHD)的患儿,需警惕成瘾性风险。
4. 新型靶向药物进展
1. 中药调理
根据体质辨证施治,如益智开窍类中药可改善理解力和反应能力,部分案例显示语言和社交动机提升。
2. 针灸疗法
以百会、风府等穴位为主,配合行为干预,可减少刻板行为并稳定情绪。
当前研究热点包括干细胞疗法(2025年进入临床试验)和CRISPR基因编辑技术(针对SHANK3等基因修复),但尚需长期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