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一种先天性的神经发育障碍,属于孤独症谱系障碍(ASD)的核心类型,主要表现为社交互动缺陷、语言沟通障碍及重复刻板行为或兴趣。以下是其关键概念的:
一、核心定义
1. 医学本质
自闭症是大脑神经连接方式异常导致的广泛性发育障碍,具有生物学基础,与遗传因素(占比约70%-90%)、孕期环境(如病毒感染、有害物质接触)等密切相关。
2. 诊断标准
需满足以下两类核心症状:
社交沟通障碍:回避眼神接触、难以理解他人情绪、语言发育迟缓或无语言能力。  
重复刻板行为:如拍手、摇晃身体,或对特定事物异常执着。  
症状通常在3岁前显现,需通过专业量表(如自闭症诊断观察量表)评估。
二、概念发展
首次提出:1943年Leo Kanner首次描述自闭症特征,包括社交孤立、语言障碍和刻板行为。  
现代扩展:2013年DSM-5将阿斯伯格综合征等纳入“自闭症谱系障碍”,诊断范围扩大。  
高功能自闭症:智力正常或超常,但存在社交困难,占ASD患者的71%。
三、与其他概念的区别
与智力障碍:自闭症患者可能伴随智力障碍,但核心特征是社交和行为的异常模式。  
与网络用语“自闭”:日常语境中“自闭了”多指短暂情绪低落,与医学定义无关。
四、干预与支持
早期行为疗法、语言训练等可改善症状,但需终身支持。社会应尊重神经多样性,构建包容环境。
如需进一步了解诊断或干预细节,建议咨询专业医疗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