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本自具足性
南师多次引用《六祖坛经》"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强调自性本具智慧德相,非从外求。"何期"为唐代口语意为"哪里知道",指众生不知本性圆满,向外攀缘反而迷失。真正的学问是开启内在智慧仓库,非外界灌输。
2. 超越二元对立
在《楞严经》阐释中,自性本体"湛然清净,常住本位",既非因缘和合也非自然存在,超越明暗、空塞等对立概念。这种"见犹离见"的觉性,是破除外道"冥谛论""梵天论"等局限认知的关键。
1. 喉轮与食道清洁论
南师提出忧郁症、自闭症与"受用轮"(喉轮)生理状态相关,认为食道残留物如同"玻璃杯泡牛奶"未洗净,会导致能量堵塞。通过清洁食道(如六字诀呼吸法)可改善症状,这一观点融合了道家养生与医学观察。
2. 身心交互影响
他指出自闭者常见"头低肩缩"的体态与肺肾功能失调有关,强调通过调整呼吸(如六妙门止观)来转化身心状态,体现"气脉明点"修持对心理问题的干预思路。
1. 婴儿态修心
主张修行应回归婴儿般天真,"爱哭就哭,要闹就闹",去除成人世界的虚假造作。这种"格物致知"的功夫,重在破除"依他起性"的执着,回归自性本然。
2. 觉明为咎的警示
《楞严经》中"觉明为咎"的哲理提示:刻意求觉、执着清净反而成障。真正的修证是"知止而后有定",让知性自然澄明,非用力强求。
南师的论述贯通佛道医理,既有"自性能生万法"的形上智慧,又提供具体的身心调适方法,形成独特的生命实践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