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结构化规则与视觉提示
教师应建立清晰的课堂规则,使用图片、文字等视觉辅助工具帮助孩子理解行为规范。例如通过视觉提示卡标明"坐好""安静"等指令,减少因理解困难引发的焦虑或冲动行为。
2. 正向行为强化
及时表扬正确行为(如安好),具体描述被强化的行为(如"你刚才举手等待的样子很棒"),避免笼统评价。可通过代币系统积累奖励(如集满贴纸可换绘画时间)。
1. 物理空间防护
移除教室内尖锐物品,确保门窗有防夹手设计;对喜欢跑动的孩子,可在座位周围设置软垫或划定活动区域,防止碰撞受伤。
2. 预防突发情绪问题
若孩子因分离焦虑哭闹,家长需提前用简短指令(如"挥手再见")预告离开,逐步延长分离时间;教师可准备安抚玩具或感官工具(如压力球)缓解情绪。
1. 同伴互动引导
教导孩子用正确方式发起社交(如"我可以一起玩吗?"),通过角色扮演练习邀请步骤:眼神接触→叫名字→等待回应→清晰表达需求。
2. 应对刻板行为
对饮食、物品摆放等刻板行为,避免强行打断,可逐步引入微小变化(如调整餐具颜色),同时用视觉时间表预告活动流程。
1. 卫生习惯培养
通过示范和视觉步骤图教导洗手、咳嗽礼仪等,定期消毒教具,保持教室通风,降低感染风险。
2. 体能活动安全
运动前检查场地障碍物,选择低风险项目(如平衡木训练需专人保护),避免过度感官刺激(如强烈光线或噪音)。
以上措施需家长、教师协同实施,根据孩子个体差异灵活调整。若出现严重行为问题,建议联系专业康复机构制定个性化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