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社交互动障碍
眼神接触异常:回避与人对视,尤其是对主要抚养人(如妈妈)的目光接触极少或完全没有。
对名字无反应:反复呼唤名字时,宝宝不会转头寻找声源或停下动作,可能被误认为听力问题。
缺乏依恋行为:不主动寻求安慰,对拥抱或亲密接触表现冷漠,与抚养者无情感联结。
社交性微笑缺失:很少因人脸或互动发笑,可能仅对物体(如玩具)有反应。
2. 语言与沟通异常
语言发育迟缓:1岁多仍无咿呀学语,或曾有的发音(如“baba”“mama”)突然减少甚至消失。
非语言交流障碍:不会用点头、摇头、指物等动作表达需求,常通过哭闹或拉拽他人手部沟通。
理解能力差:对简单指令无反应,答非所问或完全听不懂。
3. 刻板行为与兴趣狭窄
重复动作:频繁拍手、摇晃身体、旋转物品或长时间凝视广告、轮子等。
抗拒变化:对日常习惯(如喂食顺序、玩具摆放)改变表现出激烈哭闹。
异常兴趣:对玩具功能不感兴趣,可能专注于啃咬物品或重复排列物体。
4. 感觉与情绪异常
感觉过敏/迟钝:对某些声音、光线过度敏感,或对痛觉反应迟钝(如咬手指至出血仍不停)。
情绪极端化:可能异常安静(对周围漠不关心)或频繁哭闹且难以安抚。
5. 其他警示信号
发育倒退:部分宝宝曾有的语言或社交能力出现退化(如原本会叫“爸爸”后不再说)。
智能发育迟滞:约70%患儿伴随智力落后,表现为运动、自理能力较同龄人明显迟缓。
若宝宝出现上述多个症状,建议尽早到专业医疗机构进行评估。早期干预(如行为训练、语言治疗等)能显著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