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AI技术在自闭症(孤独症谱系障碍)早期筛查和辅助诊断中的应用已取得显著进展,其准确率因技术方案和适用年龄段不同而有所差异。以下是主要研究成果和应用的
1. 早期筛查准确率
StellarCare AI(中国福建研发):通过多模态数据融合,对孤独症的诊断准确率约85%,适用于全链条智能化解决方案。
卡罗林斯卡学院模型(瑞典):针对12个月至2岁儿童,基于医疗背景和简单行为指标(如首次微笑时间),准确率达80.5%。
“荧惑”系统(中国广东):在1.5-4岁儿童中,通过虚拟场景交互游戏辅助诊断,临床验证准确率88%,部分案例甚至早于医生判断。
2. 技术特点与优势
多模态数据整合:多数AI模型结合行为观察、家长问卷、眼动追踪或脑影像数据,提升筛查客观性。例如,韩国研究通过视网膜照片分析实现100%准确率(但样本量仅900人,且限于7-8岁儿童)。
年龄覆盖差异:部分模型专攻低龄儿童(如12个月以下),而其他系统更适合2岁以上群体。例如,某AI大模型对2-4岁儿童准确率84.2%,但对4-10岁降至79.2%。
辅助而非替代:AI通常作为医生诊断的参考工具。例如Cognoa公司的FDA获批设备需结合家长问卷和临床医生评估,输出结果为“阳性/阴性/不确定”。
3. 局限性
数据依赖性:模型性能受训练数据量和多样性影响。例如,某研究对部分测试组准确率骤降至68%。
技术成熟度:高准确率研究多为实验室环境或小样本验证(如视网膜分析或脑MRI),大规模临床应用仍需优化。
AI医院测试自闭症的准确性总体较高(多数在80%-90%),尤其在早期筛查中优势明显,但仍需结合专业医生判断。家长可选择经临床验证的系统(如“荧惑”或Cognoa设备),并关注适用年龄和技术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