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种以社交沟通障碍、兴趣狭窄及重复刻板行为为核心的神经发育障碍,其症状表现和严重程度存在广泛差异,形成“谱系”特征。以下从定义、核心症状、遗传因素及干预方向进行综合说明:
自闭症谱系障碍(ASD)涵盖从典型自闭症到不典型症状的连续谱系,包括阿斯伯格综合征、儿童瓦解性障碍等亚型。这一概念强调患者症状的多样性和程度差异:低端为典型自闭症(三联症显著),高端则接近普通人群,仅存在部分社交或行为特征。谱系分类有助于更灵活地评估个体差异,避免非此即彼的诊断标签。
1. 社交沟通障碍
患者难以建立眼神接触、理解他人情绪或非语言暗示,缺乏安全依恋关系,语言发育可能延迟或倒退。部分患者虽能说话,但交流多表现为重复语言或答非所问。
2. 重复刻板行为
表现为固执的日常惯例、对特定物品的异常兴趣(如排列物品)、感官过敏(如对声音过度敏感)。这些行为具有强迫性且难以通过解释改变。
目前研究已发现百余个与ASD相关的基因,涉及神经发育、突触功能等关键过程,如SHANK3、NEUREXIN1基因突变与发病密切相关。遗传因素占主导地位,家族中有患者的个体患病风险显著升高。但基因异常尚不能完全解释病因,环境因素(如孕期感染、污染)可能协同作用。
早期诊断和行为干预(如应用行为分析疗法)可改善社交和语言能力。部分患者可能伴随特殊天赋(如记忆或音乐能力),但需针对个体需求制定支持计划。目前全球患病率呈上升趋势,美国约1/50学龄儿童受影响,中国预估患者超千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