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儿童普遍存在视觉感知异常,对高饱和度色彩(如黄色)易产生排斥,但对结构化视觉提示(如红绿灯)接受度较高。红绿灯作为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双色标识,既能帮助建立颜色概念,又能培养基础交通安全意识。
二、教学目标
1. 基础认知
建立红色/绿色的视觉辨别能力(通过配对→指认→表达的渐进训练)
理解"红灯停、绿灯行"的行为指令
2. 能力拓展
将颜色认知泛化到交通场景(如斑马线模拟游戏)
通过触觉反馈(如按压发光按钮)强化学习效果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颜色与行为的固定关联建立(红色=停止,绿色=前进)
难点:从教具认知向真实场景的迁移(需避免多巴胺配色干扰)
四、教学流程设计
1. 感知阶段(10分钟)
使用纯色配对教具:红色/绿色圆形积木分组摆放,引导儿童完成相同颜色匹配
嵌入强化物:正确配对后给予偏好物品(如喜欢的零食)
2. 理解阶段(15分钟)
引入交通灯教具:LED可触摸红绿灯模型,按压发光时同步发出"停/行"语音提示
情景模拟:在地垫铺设简易马路,教师持红绿灯牌引导儿童做出相应动作
3. 泛化阶段(5分钟)
实物辨认:出示红色苹果/绿色蔬菜等日常物品强化颜色记忆
社会故事:播放《小老鼠过马路》动画,演示遵守红绿灯的重要性
五、评估与调整
即时评估:记录儿童在游戏环节的正确响应率(目标:80%以上独立完成)
长期跟踪:每周增加1种干扰色(如蓝色),观察颜色辨别能力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