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药物治疗的定位与局限性
无特效药:自闭症核心症状(社交障碍、刻板行为等)尚无药物能根治,现有药物主要用于改善共病症状(如情绪不稳、攻击行为等),为康复训练创造更好条件。
辅助性作用:药物需与行为干预(如ABA训练)、心理治疗等结合,单独使用效果有限。
2. 常用药物类型及适应症
以下药物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使用,根据症状个体化选择:
抗精神病药:如利培酮、阿立哌唑(6岁以上适用),可减少攻击、自伤及刻板行为。
抗抑郁药:如舍曲林、氟西汀,适用于伴随焦虑或抑郁症状的患儿。
情绪稳定剂:如丙戊酸钠,用于情绪波动剧烈的患者。
中枢兴奋剂:如哌甲酯,仅适用于合并多动症(ADHD)的患儿,需谨慎使用。
3. 2025年新药进展(需进一步验证)
多靶点药物:如NV01-A02(调节血清素/多巴胺)和泽奎斯汀(修复突触可塑性)进入临床阶段,可能缓解核心症状,但尚未普及。
基因与免疫调控:如CDK2抑制剂BMS265246靶向小胶质细胞炎症,对特定基因突变患儿可能有效。
4. 用药注意事项
严格遵医嘱:避免自行调整剂量,需监测副作用(如体重增加、嗜睡等)。
分层治疗:部分医院已开展基因检测指导用药,提升精准性。
优先非药物干预:国家指南强调早期行为训练和家庭参与的核心地位。
若需具体用药方案,建议携带患儿病历至儿童精神科或发育行为科门诊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