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核心症状包括社交互动障碍、语言沟通异常及刻板行为模式。具体表现为:
1. 社交障碍:缺乏眼神交流、难以建立依恋关系,对他人情感反应迟钝,多数患儿喜欢独处。
2. 语言障碍:约75%患儿存在语言发育迟缓或倒退,部分可能出现重复性语言或完全失语。
3. 行为特征:对特定物品(如旋转物体)异常执着,坚持固定生活流程,环境变化易引发焦虑。
1. 病因:遗传因素占比高达80%-90%,围生期并发症(如产伤、窒息)及母亲孕期感染、吸烟等也可能增加风险。
2. 诊断标准:需通过专业行为观察评估,常用工具包括ADOS-2模块(分幼儿至成人不同版本),结合发育史和多方测评综合判断。
1. 行为干预:应用行为分析(ABA)和地板时光疗法可改善社交与生活技能,需早期密集训练。
2. 辅助治疗:感觉统合训练针对感觉过敏患儿,语言训练采用图片交换系统等替代沟通方式。
3. 药物辅助:利培酮等可缓解攻击行为,但需严格监测副作用。
我国自2009年起逐步完善自闭症儿童保障体系,包括:
1. 教育政策:要求普通学校接收轻症患儿,特殊教育学校开设职业高中部,部分地区试点融合教育。
2. 筛查规范:2022年国家卫健委发布0-6岁孤独症筛查干预服务规范,明确初筛11次的时间节点及预警征象表。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案例或地方政策细节,可参考相关机构的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