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儿童在物品认知方面常面临挑战,需要系统化的教学方案来帮助他们建立基本概念。以下是一份全面的教案设计,结合了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1. 物品命名与配对:从简单的物品识别开始,如水果、日常用品等。使用实物与图片配对的方式,先展示物品全貌,然后要求学生指认或命名。例如"这是什么?草莓",当学生回答正确时给予即时强化。
2. 物品功能理解:教导物品的基本用途,如"用铅笔写字"、"用碗吃饭"等。可以通过提问"我用铅笔干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写字",逐步建立物品与功能的联系。
3. 物品分类与归纳:根据物品的类别、颜色、大小等属性进行分类。例如将"棒棒糖、饼干"归类为"吃的","衣服、鞋子"归类为"穿的","车、飞机"归类为"玩的"。也可以按使用场景分类,如"洗澡用、吃饭用"的物品分组。
4. 空间概念理解:通过物品摆放位置学习介词概念,如里面、外面、上面、下面等。可以使用"把削笔刀放进笔袋"、"把铅笔放在桌子上"等指令,强化空间关系的理解。
1. 辅助与强化:采用"0秒辅助"策略,即在学生需要帮助时立即提供支持,然后逐步减少辅助,最终达到独立完成。每个正确反应都应给予积极强化,如口头表扬或小奖励。
2. 多感官教学:结合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输入,如让学生触摸不同材质的物品,观察物品的颜色和形状,增强记忆和理解。
3. 游戏化学习:设计互动游戏如"抓星星"剧场,通过角色扮演和故事情节,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物品概念。也可以使用棋盘游戏模拟家庭环境,学习物品整理。
1. 基础教具:选择生活中常见物品作为教具,如不同大小的积木、各种颜色的球类、日常餐具等。数字与数量对应的教具也很重要,如带有数字和对应数量动物的卡片。
2. 特殊辅具:对于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使用改装后的玩具和特殊开关,适应不同的操作能力。沟通辅助工具如图片沟通册也能帮助非语言学生表达需求。
3. 结构化教具:使用颜色编码的教具,如数字与颜色对应的计数工具,降低学习难度。配对板和分类盒也是有效的结构化教具。
1. 日常生活融入:将教学融入日常活动,如在整理书包时学习物品归属("这是谁的笔袋?"),在做饭时认识厨具。
2. 亲子互动课题:设计亲子共同参与的物品认知活动,如"找草莓"、"识别水果"等游戏,增强学习趣味性。
3. 环境调整:根据孩子需求调整家居环境,如使用特殊坐垫提高专注力,提供抓握器辅助用餐等。
这份教案可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能力水平进行调整,重点在于循序渐进、多重复、多强化,并在自然环境中泛化所学技能。教学过程中应密切观察学生的反应,灵活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