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自闭症谱系障碍,ASD)的发病机制复杂,目前研究普遍认为其核心原因是先天因素主导,但后天环境可能影响症状表现。以下是综合分析:
1. 遗传因素
自闭症具有显著的遗传倾向,同卵双胞胎若一方患病,另一方患病概率高达60%-90%。已发现数百个基因(如SHANK3、CHD8等)与ASD相关,这些基因可能影响大脑神经连接和突触功能。男孩发病率是女孩的3-4倍,进一步支持遗传的作用。
2. 孕期生物学因素
母亲孕期感染(如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缺氧、接触有毒物质(如农药)或服用某些药物(如丙戊酸)可能增加胎儿神经发育异常的风险。高龄妊娠(父亲>40岁或母亲高龄)也与ASD风险轻微相关。
1. 环境修饰作用
后天因素如早产、低出生体重可能放大遗传风险,而早期过度接触电子屏幕(如手机、电视)或缺乏社交互动可能加重症状表现。但需明确,这些并非独立致病因素,且“冰箱母亲”理论已被科学否定。
2. 围产期并发症
分娩时的缺氧缺血、早产或低Apgar评分可能通过脑损伤间接影响神经发育。
自闭症儿童出生时通常无明显症状,多数在2岁左右逐渐表现出社交障碍、语言发育迟缓或重复刻板行为。少数患儿可能在1岁前出现发育倒退现象(如原本正常的技能突然丧失),这可能与后天环境触发有关。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干预方法或遗传机制,可参考相关专业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