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缺乏目光交流:回避与他人对视,即使是亲近的家人也极少有眼神接触,这是早期最突出的表现之一。
2. 抗拒亲密行为:对拥抱、抚摸等肢体接触表现出冷漠或抗拒,难以建立安全依恋关系。
3. 孤立性行为:在集体活动中独自玩耍,不参与合作游戏(如过家家),对同伴互动无兴趣,可能蹲在角落沉浸自我世界。
1. 语言发育迟滞:可能仅能说简单词汇(如“爸爸”“妈妈”),或出现语言倒退(曾经会说的词句逐渐消失)。
2. 沟通方式刻板:常用拉手、指物等非语言方式表达需求,而非主动语言交流;可能出现鹦鹉学舌(重复他人话语)或代词混淆(如“你”“我”不分)。
3. 缺乏情感互动:不会主动提问或分享感受,对话多为单向,语调单调如“机器人”。
1. 重复动作:如反复开关门、排列物品、走固定路线,若被打断会情绪崩溃。
2. 特殊依恋:对特定物品(如破被子、旋转风扇)过度依赖,拒绝更换或清洗。
3. 抗拒变化:坚持日常程序固定(如穿衣顺序、出行路线),环境微小变动可能引发焦虑。
1. 感觉异常:对某些声音、光线过度敏感(如恐惧吹风机声),或对疼痛反应迟钝。
2. 情绪问题:易出现暴躁、多动或突然尖叫,部分合并智力落后或癫痫。
3. 认知缺陷:约70%患儿存在智力障碍,少数可能在机械记忆(如数字、路线)方面表现突出。
若发现上述表现,建议尽快就医评估。研究表明,5岁前是干预黄金期,通过专业训练(如行为疗法、社交技能训练)可显著改善症状。家庭需注重建立结构化环境,利用视觉提示、固定流程帮助孩子适应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