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徐汇区早筛突破
徐汇区通过妇幼保健所的“星语心园”工作室,采用早期丹佛模式干预,将孤独症确诊月龄提前了20个月。例如,2岁半的患儿在社区体检中被筛查出倾向后,通过个性化游戏活动改善社交、语言等能力。
上海还建立了6家“上海市儿童孤独症诊断中心”,计划到2025年实现初筛率80%、诊断率80%的目标。
2. 诊断技术优化
上海推行医教结合模式,通过健康评估、建档和个性化教育方案,提升诊断科学性。例如,2009年起实施的“医教结合”政策为孤独症儿童提供医学诊断与教育融合服务。
1. 布美他尼“老药新用”
上海交大新华医院李斐教授团队研究发现,利尿剂布美他尼可改善3-6岁自闭症患儿的社交障碍和感知觉症状,3个月干预后效果显著。该研究发表于《Science Bulletin》,但医院强调目前仍处研究阶段,需严格管控使用。
2. 药物研究进展
布美他尼的潜在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神经递质平衡有关,但不同患儿存在疗效差异,需进一步验证。
1. 公益干预项目
上海推出“星星的孩子”公益项目,提供社交训练、音乐治疗等20场活动,帮助患儿提升沟通能力并缓解家庭压力。2025年“启航星光”项目还开展专家讲座,覆盖19个区的家长指导课程。
2. 政策保障升级
上海2025年新规将特殊儿童生活保障标准提高至每月3200元,并完善康复救助制度,覆盖0-18岁孤独症患儿。教育方面,通过随班就读评估和融合教育政策,促进患儿社会融入。
尽管上海在筛查、药物研究和政策支持上领先,但仍面临随班就读资源不足、干预机构费用高等问题。未来需进一步扩大康复资源覆盖,推动更多家庭受益于现有科研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