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规模:3-5人小组,配备1名主训教师+2名辅助教师
时长频率:每周2次,每次60分钟(含15分钟缓冲期)
环境要求:
30㎡安全空间(软包地面/防撞墙)
分区设置:感觉统合区/社交游戏区/艺术创作区
二、阶段式活动流程
1. 破冰环节(10分钟)
"彩虹圈团体互动":使用多纹理弹性布艺圈,渐进式开展"波浪传递""颜色指令"等触觉社交游戏
分级目标:初级静态抓握→中级节奏摆动→高级多家庭协作
2. 核心训练(35分钟)
运动社交:"泡泡方程式"游戏,植入轮流戳泡(每人3次)、合作计数(共同完成20个)等规则
认知社交:改良版"快递小能手",练习标准社交动作(敲门三下/保持1米距离/双手递送)
艺术表达:"情绪陶泥"工作坊,用不同颜色陶土制作"心情雕塑"并简单描述
3. 总结过渡(15分钟)
"成长树"贴纸记录:每位儿童选择代表当日进步的图标贴于团体树
家长简报:发放可视化流程图记录儿童参与情况
三、特色干预策略
1. 动态难度调节:每项活动设置3级难度,如折纸活动从单层千纸鹤→立体旋转风铃
2. 多模态强化:结合触觉(硅胶纹理道具)、听觉(指令儿歌)、视觉(彩色提示卡)刺激
3. 家庭延伸包:提供"家庭版彩虹圈游戏指南"和社交行为记录表
四、注意事项
避免过度感官刺激(如尖锐声响/强闪光)
预留"安静角"供情绪调节
每4周进行VB-MAPP评估调整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