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诊断依据与方法
医生主要通过行为观察、发育史询问和量表测评来诊断自闭症,目前没有明确的医学测试(如血液检测或影像学检查)能直接确诊。常用工具包括:
行为观察:重点评估社交互动、语言沟通、刻板行为等核心症状。
量表测评:如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克氏量表等,分数达到阈值可辅助诊断。
发育史访谈:了解语言、社交等里程碑是否延迟或倒退。
2. 误诊可能性
由于自闭症症状与其他发育障碍(如语言迟缓、ADHD)有重叠,且诊断依赖主观观察,误诊确实存在。例如:
部分儿童因年龄小、症状不典型可能被诊断为“发育迟缓”而非自闭症。
不同医生可能因经验差异给出不同结论(如“疑似”“谱系”等)。
3. 医院与医生的选择
普通三甲医院:流程较标准化,但可能因时间有限导致观察不充分。
名医/专科医院:如邹小兵、柯晓燕等专家会更耐心观察孩子行为,诊断更精准。
建议:若初筛阳性,可结合多家医院评估,尤其推荐有发育行为专科的妇幼保健院或儿童医院。
4. 家长注意事项
早期干预优先:即使未确诊,若孩子有社交或语言问题,也应尽早干预(黄金期为2-6岁)。
辅助检查:脑电图、核磁共振等可排除癫痫等类似疾病,但无法直接诊断自闭症。
医生能通过专业手段查出自闭症,但需家长配合提供详细发育信息,并选择经验丰富的机构以减少误诊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