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交交流障碍(核心症状)
1. 眼神交流异常
回避与他人对视,或眼神接触短暂、游离,无法跟随他人视线移动。
对父母的呼唤无反应,如叫名字时不转头或不理会。
2. 情感互动缺失
缺乏依恋行为,如不寻求父母拥抱或安慰,对亲近的人表现淡漠。
不会分享快乐(如指向感兴趣的事物给他人看)。
二、语言与沟通障碍
1. 语言发育迟缓或倒退
20个月可能仍无语言,或仅能发出简单音节(如“爸爸”“妈妈”),且无交流意图。
部分孩子曾有的语言能力可能出现倒退(如原本会说的词突然消失)。
2. 非语言沟通缺陷
不会用手势(如挥手、指物)表达需求,可能直接拉他人手去拿物品。
三、重复刻板行为与兴趣狭窄
1. 刻板动作
反复拍手、摇晃身体、转圈,或长时间盯着旋转的物体(如车轮、风扇)。
2. 固执行为
坚持固定的日常流程(如必须走同一条路线),轻微改变可能引发强烈情绪反应。
3. 感官异常
对某些声音、触觉过度敏感(如捂住耳朵躲避噪音)或迟钝(如对疼痛反应弱)。
四、其他常见表现
玩具使用异常:对玩具功能不感兴趣,可能只重复排列或啃咬玩具。
社交孤立:不参与同龄孩子的互动,独自玩耍。
情绪不稳定:易因小事突然暴躁或哭闹,难以安抚。
注意事项与建议
1. 早期筛查:若孩子符合多项上述表现,建议使用标准化量表(如ABC量表、CARS量表)初步筛查,并尽快就医评估。
2. 干预关键期:3岁前是干预黄金期,行为疗法和语言训练可显著改善症状。
3. 家庭支持:避免过度刺激环境(如嘈杂场所),通过结构化日常生活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
如需进一步了解诊断标准或干预方法,可参考专业机构提供的详细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