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奇闻趣事 >

自闭症近红外早期筛查

自闭症的早期筛查对于改善预后至关重要,而近红外脑功能成像技术(fNIRS)作为一种新兴的无创检测手段,在自闭症早期识别中展现出独特优势。以下是相关技术的综合分析:

一、近红外技术的原理与优势

近红外脑功能成像通过监测大脑皮层中氧合血红蛋白(HbO)和脱氧血红蛋白(HbR)的浓度变化,反映脑区活动差异。其核心优势包括:

1. 非侵入性:无需注射造影剂或辐射暴露,适合婴幼儿重复检测;

2. 高兼容性:允许儿童在动态任务(如说话、运动)中实时监测脑活动,克服了传统fMRI只能静态成像的局限;

3. 早期预警:可检测1岁以下婴儿的脑功能异常,早于行为症状显现(传统诊断需3岁后)。

二、自闭症筛查的脑功能特征

研究发现,自闭症患儿常表现为:

  • 前额叶激活不足:执行抑制任务时右侧前额叶含氧血红蛋白激活量显著低于正常儿童;
  • 脑区连接异常:额叶-顶叶-颞叶网络连接薄弱,影响语言理解和社会互动能力;
  • 左右半球失衡:部分病例显示左右颞叶纤维连接极弱,与语言发育迟滞相关。
  • 三、临床应用场景

    1. 辅助诊断:结合行为量表(如M-CHAT)和脑成像,提高筛查准确性;

    2. 疗效评估:通过治疗前后脑功能连接对比,量化干预效果(如案例显示枕叶纤维连接改善);

    3. 风险预测:对自闭症高危婴儿(如有家族史)进行脑发育轨迹追踪。

    四、技术局限性

    尽管前景广阔,仍需注意:

  • 空间分辨率较低:穿透仅2-3cm,易受头皮信号干扰;
  • 需结合多模态评估:建议与基因检测、发育行为观察联合应用;
  • 标准化不足:目前缺乏统一的检测协议和诊断阈值。
  • 当前国内已有医疗机构(如济南童康儿童医院)将fNIRS投入临床,用于多动症、自闭症等儿童发育障碍的靶向诊断。建议家长在观察到"五不"预警信号(不应、不指、不看、不语、不当行为)时,及时结合专业脑功能评估进行综合判断。

    下一篇:没有了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