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件背景
随着2021年越南南部疫情的暴发,一系列被称为“三就地”的政策措施被紧急实施,要求工人在生产地就地生产、用餐、住宿。在这一背景下,一些企业却趁势削减工人工资,导致工人的生活条件急剧恶化。更令人震惊的是,一些感染疫情的工人被隔离在条件恶劣的“小黑屋”中。这一切引发了公众的不满和恐慌。
随着2021年10月封锁的解除,长期压抑的工人们因为对疫情的恐惧、身心疲惫以及经济受损,开始大规模离开工作岗位,返乡寻求安宁。据估计,超过200万的工人离开了胡志明市等工业重镇,部分工厂的到岗率甚至不足三成。
二、直接原因
在这一事件的背后,存在着多方面的直接原因。“三就地”政策的执行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导致工人的收入锐减,他们只能依赖救济生存。部分工厂却借疫情之机克扣工资,这无疑加剧了工人的不满情绪。工人们亲眼目睹社区内因疫情而丧失生命的案例,对工厂的防控措施失去信任,使他们更加坚信返乡是唯一的选择。越南制造业高度依赖廉价劳动力,但在面对疫情这一突发事件时,其产业链的抗风险能力显得尤为薄弱,工人们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体系来应对困境。
三、主要影响
这一事件对全球供应链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著名品牌如耐克、苹果、三星和阿迪达斯在越南的工厂纷纷停工,导致产量大幅下降,订单无法按时交付。例如,耐克在越南的鞋类产量下降了约1.8亿双,全球供应链受到严重影响。越南的经济也遭受了重创,2021年第三季度的GDP同比下降了6.17%,创下了35年来的最差表现。许多外资开始撤离越南,将产能转移至其他地区,如中国。更重要的是,这一事件引发了社会信任危机,工人对制造业环境的信心崩塌,即使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包车接工人返岗”、“提高福利”等,效果也收效甚微。
四、后续发展(截至2025年)
尽管越南正在持续推动产业升级,试图改善其制造业环境,但劳动力短缺和外资的观望态度仍未得到根本解决。部分跨国企业为了降低区域风险,开始采用“中国+越南”双供应链模式。这一事件不仅暴露了越南过度依赖低端代工和廉价劳动力的结构性缺陷,也为全球供应链布局敲响了警钟,提醒各国在追求低成本的也要注重供应链的韧性和可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