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尤其是肺癌案例的持续增加令人堪忧。肺癌的隐匿性极强,许多患者在确诊时已进入第3期或第4期,治疗难度加大,导致死亡率居高不下。近年来,医学界引入了“免疫治疗+电化疗”的治疗方案,为第三期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肺癌的治疗方案需根据癌症的类别和分期来制定。临床肿瘤科专科医生李宇聪介绍,大约80至85%的肺癌属于非小细胞肺癌,而其余的10至15%则属于小细胞癌。非小细胞肺癌又可细分为腺癌、大细胞癌及鳞状细胞癌。
肺癌的分期对于治疗策略的影响重大。早期肺癌(第1期和第2期)的肿瘤尚未大量扩散,手术通常是首选治疗方式。随着期数的增加(第3期及第4期),病情逐渐复杂,治疗也变得更加复杂。特别是对于第3期的患者,手术并非人人适用。年龄较大、身体较虚弱的患者可能无法承受手术的创伤。部分患者在术前的心肺功能不足,或者肿瘤无法单纯通过手术切除,这部分患者只能依赖电化疗治疗。
在香港,肺癌的期数可分为第1期、第2期、第3A期、第3B期及第4期。随着期数的增加,肿瘤扩散的范围也逐渐增大。第4期肺癌意味着肿瘤已经扩散到身体的其他部位,如脑部、肝脏、骨骼和肾上腺等。
对于第3期的肺癌患者,医生通常需要结合化疗或电疗来缩小肿瘤,然后再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评估是否可以进行手术切除。手术后,患者还需要接受辅助性的化疗或电疗来清除剩余的肿瘤。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传统的治疗方法,医学界还在不断新的治疗方式,如免疫治疗。这种新型治疗方式的出现为肺癌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相信未来会有更多有效的治疗方式出现,为肺癌患者带来更好的生存质量。
尽管患者接受了手术,但是李医生强调,手术后的挑战同样不容忽视。手术带来的创伤和风险需要时间来恢复,尤其是对于年长的患者,手术可能会大伤元气。即使手术成功,患者仍然面临一定的死亡风险。例如,肺叶切除手术后30天内的死亡率约为2至3%。手术后的生活质量也会受到一定影响,患者及其照顾者都需要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变化和压力。
对于第三期肺癌患者来说,手术的可能性进一步降低,而电疗和化疗成为了主要的治疗选择。最近的一项国际研究为我们带来了新的希望。
李医生激动地引述了的PACIFIC研究,他提到,在本港注册的四种免疫治疗药物中,度伐利尤单抗为第三期肺癌患者带来了显著的疗效。这项研究是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与安慰剂对照的第三期试验,研究对象是那些肿瘤未能切除的第三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这些患者在接受电疗和铂类化疗后,病情并未恶化。全球26个国家的713名患者被分为两组,一组接受度伐利尤单抗治疗,另一组则接受安慰剂治疗。
度伐利尤单抗的整体存活率和无恶化存活期均表现出明显的优势。李医生详细介绍,度伐利尤单抗组的12个月整体存活率高达83.1%,24个月整体存活率也达到了66.3%,相比之下,安慰剂组的数据则较低。更重要的是,度伐利尤单抗组的死亡风险或病情扩散时间明显延长,中位数达到了28.3个月,比安慰剂组的16.2个月延长了整整一年。到2018年3月为止的数据显示,度伐利尤单抗组的无恶化存活期中位数为17.2个月,这是安慰剂组仅有5.6个月的三倍,这一疗效十分显著。
李医生对此项研究成果感到十分振奋。他指出,对于那些因种种原因未能接受手术的第3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接受了电化疗后,可以考虑加上免疫治疗的可能性,以期能够延长存活期。这项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治疗选择,让患者和医生在面对肺癌时有了更多的信心和希望。
(免责声明:转载自网络,旨在传递更多信息。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对文中陈述的文字和内容,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供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