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心理师 >

自闭症跨栏 自闭症运动

  • 心理师
  • 2025-07-17
  • www.zibizhengw.cn
  • 自闭症康复

自闭症谱系障碍(ASD)儿童在运动能力发展上常面临独特挑战,而科学设计的运动干预不仅能改善其躯体功能,更能促进社交、认知和情绪发展。跨栏作为一种结构化运动形式,结合感觉统合原理,可以成为自闭症儿童康复训练的有效组成部分。以下将从多个角度分析自闭症儿童运动训练的价值,特别是跨栏活动的具体应用方法。

自闭症儿童运动训练的价值基础

运动训练对自闭症儿童的益处已得到广泛研究和临床验证。粗大运动训练能够刺激大脑半球,使大脑的同步功能更好,对学习和行为产生积极影响。长期有氧运动可增加中脑及纹状体多巴胺含量,这与运动技能学习的提升密切相关。具体而言,科学设计的运动干预能在以下方面帮助自闭症儿童:

  • 改善核心症状:减轻社交障碍、减少刻板行为,提高认知及行为能力。运动中的互动环节提供了自然的社交场景,而结构化运动形式能替代部分刻板行为。
  • 调节情绪障碍:运动促使身体释放内啡肽,这种"快乐荷尔蒙"能有效缓解焦虑,让孩子情绪更稳定。团体运动中的成功体验也能增强自信心。
  • 增强感觉统合:特别针对前庭觉失调(表现为平衡感差、空间感知弱)和本体觉障碍。跨栏等需要协调性的运动能同时刺激多重感觉通道。
  • 提升认知能力:运动中的动作记忆和执行,有助于强化孩子的认知和执行功能,提升注意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遵循规则的团体运动尤其有效。
  • 跨栏训练对自闭症儿童的独特价值

    跨栏作为一项结合跑跳、平衡与协调的复合运动,对自闭症儿童具有多重康复价值。这项运动不仅能够锻炼基础运动技能,还能针对自闭症儿童常见的感觉统合问题提供针对性改善。

    前庭觉与平衡训练:跨栏活动需要儿童在快速移动中准确判断空间位置并及时调整身体姿态,这对前庭系统是极好的锻炼。前庭系统就像人体的"平衡指挥官",自闭症儿童常存在前庭觉失调,表现为跨栏时站不稳、方向控制困难等现象。通过跨栏训练,儿童从最初需要用手辅助调整方向,到后期能够流畅跨越所有栏杆,这一进步过程直接反映了前庭功能的改善。

    运动计划与执行功能:跨栏需要将复杂的动作分解为起跨、腾空、着地等连贯步骤,这要求儿童具备良好的运动计划能力。自闭症儿童常在此方面存在困难,表现为动作笨拙或不协调。结构化跨栏训练可以帮助他们建立动作序列思维,从分步练习到完整执行,逐步提升运动执行功能。

    注意力与任务坚持:跨栏活动中的常见现象是儿童太专注于跨越动作本身,而忘记将球放进终点的桶中等附加任务。这反映了自闭症儿童注意分配的特点。通过渐进式训练,可以逐步延长他们的注意广度,从单一关注跨越动作,到同时兼顾多个任务要求,这对日常生活中的多任务处理能力也有积极迁移作用。

    下肢力量与协调性:跨栏主要锻炼臀大肌、臀中肌、腓肠肌、股四头肌和腘绳肌等下肢肌群,同时需要比目鱼肌、阔筋膜张肌和胫骨前肌等辅助肌群的协调配合。自闭症儿童常因活动量不足导致肌肉力量薄弱,跨栏提供了一种趣味性强的方式增强其下肢力量。

    自闭症儿童跨栏训练的具体实施方法

    针对自闭症儿童的跨栏训练需要遵循特殊教育原则,采用适应性方法和辅助策略。根据儿童的能力水平和感知特点,训练应循序渐进,从简单到复杂,并融入趣味性元素以提高参与动机。

    分阶段训练方法

    1. 准备阶段:从基础平衡能力开始,使用低矮栏杆或地面标记线。让儿童练习慢跑、单脚站立等基础动作,为跨栏做准备。研究表明,自闭症儿童在运动训练前需要进行适当的热身活动,减少肌肉之间的粘滞性,避免意外受伤。可结合感统训练器材如平衡台、独脚椅等先增强平衡能力。

    2. 分解动作练习

  • 原地摆动腿练习:栏前直立,面对栏架,摆动腿屈膝高抬,膝盖达到栏架高度时,小腿向前摆出,接着积极下压,基本伸直后下落。熟练后可连续做此动作。
  • 起跨腿过栏动作:双手扶支撑物站立,起跨腿屈膝经腋下向前提拉,膝部提举到身体正前方,身体保持稳定不扭转。先做单个提拉动作,后连续做,速度由慢到快。
  • 3. 完整动作串联:从走步中做摆动腿"鞭打"动作开始,逐渐过渡到慢跑中练习。栏侧做起跨腿过3-5个栏架,栏距初期可设为较短(如3米),根据进步情况逐渐增加。研究表明,自闭症儿童需要更多重复练习才能掌握运动技能,因此每个步骤都应提供充分练习机会。

    适应性调整策略

    高度与间距调整:根据儿童能力灵活调整栏架高度和间距。初期可使用感统训练中的低矮软栏或替代物(如绳子、小垫子),避免因失败产生挫败感。随着能力提升,逐步增加挑战性。

    视觉提示辅助:在地面标记起跨点,使用不同颜色栏架帮助区分。对于视觉学习型的自闭症儿童,教师示范配合视频模型能显著提高学习效果。有研究显示,自闭症儿童在训练中需要更多视觉提示来理解动作要求。

    任务分解与强化:将跨栏全过程分解为多个小步骤,每完成一个步骤立即给予具体反馈和强化(如口头表扬、代币等)。应用行为分析(ABA)原则中的分段回合教学法可有效应用于运动技能训练。

    融入游戏元素:将跨栏设计为趣味游戏,如"动物跨栏"(模仿不同动物跨越方式)、"寻宝跨栏"(每跨过一个栏可获得一块拼图)等。少儿趣味田径的理念强调通过游戏化设计提升自闭症儿童的运动参与度。

    跨栏训练中的注意事项与支持策略

    自闭症儿童进行跨栏训练时,需要充分考虑其特殊需求和潜在挑战,采取有针对性的支持策略,确保训练安全有效。合理的环境调整和教学方式能显著提升训练效果。

    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

    感觉过敏问题:部分自闭症儿童可能对跨栏时的视觉刺激(快速移动的视野)或落地时的震动感觉过敏。对此可先进行脱敏训练,如从静态平衡练习开始,逐步引入动态元素;提供压力背心或负重腰带等深压觉输入,有助于稳定情绪。

    注意力分散:自闭症儿童易被无关细节吸引(如栏杆的反光、自己的影子等),导致忘记训练目标。可采用明确视觉提示(如终点处的标志物)、结构化任务清单(完成一步勾选一项)和间歇强化策略(每完成几个栏给予奖励)。研究显示,将训练与儿童的特殊兴趣结合(如恐龙主题的跨栏游戏)能显著提高注意力持续性。

    动作协调困难:许多自闭症儿童存在动作计划障碍,难以将跨栏的多个步骤流畅串联。可采用"手把手"全辅助逐步过渡到半辅助,最后独立完成;使用口诀或节奏提示(如"抬、跨、落")帮助记忆动作序列;配合镜像神经元训练,让儿童观察他人或自己在镜中的动作。

    情绪行为问题:失败或疲劳可能引发问题行为。应控制训练时长(初期10-15分钟为宜),及时给予积极反馈;设置"安全角"供儿童情绪调节;采用"先行干预"策略,在问题行为出现前调整任务难度或提供休息。斯巴达勇士赛等适应性体育活动的经验表明,合理的支持能让自闭症儿童成功完成挑战并获得成就感。

    环境与教学调整

    物理环境调整:训练区域应相对封闭,减少无关刺激;地面铺设软垫确保安全;使用可调节高度的软质栏架,避免伤害;保证充足但柔和的照明,避免荧光灯频闪引发不适。

    教学语言调整:指令应简洁明确(如"脚抬高"而非"注意跨栏姿势");配合视觉提示(图片、手势)增强理解;避免比喻语言;语调可略高亢以吸引注意,但音量不宜过大。研究表明,自闭症儿童对语言指令的理解常存在困难,因此多模态输入尤为重要。

    社交互动设计:初期可单独训练,能力提升后引入简单互动,如轮流跨栏、同伴鼓励等;选择理解自闭症特点的伙伴共同参与;不强迫社交,但创造自然互动机会。团体运动如少儿趣味田径能提供结构化社交场景,改善自闭症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

    家校协同:将机构训练的成果迁移到家庭和社区环境,如在家设置简易障碍路线,在公园长椅上练习跨腿动作等。家长可通过视频记录孩子进步,与专业人员分享以调整计划。意大利的一项家庭干预案例显示,父母参与的运动训练能带来更持久的康复效果。

    跨栏与其他运动形式的协同整合

    跨栏训练不应孤立进行,而应与其它适宜自闭症儿童的运动形式有机结合,形成全面的运动干预方案。多种运动形式的协同能针对自闭症的不同症状提供更全面的改善。

    与感觉统合训练的协同

    跨栏可融入感觉统合训练框架,与以下器材和活动配合使用:

  • 蹦床训练:蹦床的垂直弹跳能改善前庭觉失调,为跨栏所需的平衡能力奠定基础。研究表明,蹦床训练后自闭症儿童在平衡感、空间感知方面有明显进步,这将直接促进跨栏表现。
  • 滑板活动:俯卧滑板训练可增强颈背肌肉力量,提高身体协调性。这类活动与跨栏训练交替进行,能提供多样化的前庭刺激。
  • 平衡台:在平衡台上进行静态平衡练习,逐步过渡到动态平衡挑战,可作为跨栏训练的补充活动,特别针对那些在跨栏时站不稳的儿童。
  • 与功能性运动的结合

    将跨栏技能融入功能性活动,增强实用性和趣味性:

  • 障碍课程:设计包含跨栏、钻爬、平衡木等多种元素的障碍路线,模拟斯巴达勇士赛等适应性体育活动。这种综合训练不仅能提升运动能力,还能培养问题解决技能和毅力。
  • 趣味田径:将跨栏作为少儿趣味田径的一部分,与其它田径项目结合。与传统田径相比,趣味田径更注重游戏性和团队合作,通过竞技比赛的方式强调在游戏中学习,特别适合自闭症儿童。
  • 日常生活整合:将跨栏动作模式迁移到日常场景,如跨越地面玩具、迈过门槛等,增强训练的泛化效果。家长可创造机会让孩子自然应用所学技能。
  • 运动与其它干预的协同

    跨栏训练可与自闭症儿童的其它干预领域相互促进:

  • 社交技能训练:跨栏活动中的轮流等待、观察同伴、简单合作等环节提供了自然的社交学习机会。团体形式的跨栏游戏能温和地推动自闭症儿童与他人的互动。
  • 言语治疗:跨栏时的用力动作(如起跨时的"嘿!"声)可促进发声;成功跨越后的描述性表扬("你跨得好高!")丰富语言输入;动作词汇学习("跨、跳、跑")与运动体验结合更易掌握。
  • 认知训练:跨栏活动中融入计数(跨过几个栏)、颜色识别(不同颜色栏架)、序列记忆(动作顺序)等认知任务,实现身体与认知的协同发展。
  • 下一篇:没有了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