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例自闭症患者的诊断存在不同记录,但根据权威资料显示,最早确诊的病例可追溯至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以下是关键信息梳理:
一、首例确诊的两类说法
1. 王阳(化名)案例
确诊时间:1981年由北京大学第六医院杨晓玲教授团队确诊,当时患者13岁,出生于1968年。
现状:2023年资料显示,53岁的王阳因父母离世后被安置于北京通州区残疾人托养机构,心智仍停留在儿童阶段,依赖家人和机构照料。
特点:拥有超强计算能力(如快速心算多位数乘法),但无法独立生活。
2. 陶国泰教授报告的案例
确诊时间:1982年南京脑科医院陶国泰教授确诊一名6岁长春男童,并在学术期刊发表国内首篇孤独症论文。
争议点:部分记录显示1978年已有疑似病例诊断,但未明确使用“孤独症”术语。
二、早期诊疗背景
认知空白期:20世纪80年代前,国内医学界对孤独症缺乏了解,常误诊为“精神分裂”或“发育迟缓”。
诊断标准引入:杨晓玲教授1981年从美国带回诊断标准后,王阳才被重新确诊。
三、首代患者的生存现状
普遍困境:多数大龄患者面临父母老去后的安置难题,如王阳的妹妹担忧其55岁后托养机构不再接收。
社会支持进展:近年政策推动托养服务与就业尝试,如2025年大米和小米机构招聘孤独症青年从事IT工作。
四、历史意义
这两例标志性病例推动了中国孤独症诊疗体系的建立,后续政策如《孤独症儿童关爱促进行动实施方案(2024-2028年)》逐步完善全生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