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心理师 >

过度兴奋的大脑自闭症

  • 心理师
  • 2025-10-06
  • www.zibizhengw.cn
  • 自闭症康复

一、神经生物学机制

1. 突触修剪异常

自闭症儿童大脑额叶区域的突触密度在发育后期仅下降16%(正常儿童下降约50%),导致神经元连接过多,影响信息过滤和处理能力。这种突触过量可能与大脑兴奋性/抑制性(E/I)失衡有关,表现为谷氨酸能信号增强或GABA能抑制减弱。

2. 神经递质紊乱

多巴胺、5-羟色胺等递质功能失调可能导致情绪调节障碍,引发异常兴奋行为(如重复拍手、旋转)。约30%自闭症儿童会表现出类似"永动机"的亢奋状态,实为神经系统对感官刺激的过滤失效。

3. 脑区功能异常

  • 左侧背外侧前额叶皮层(DLPFC):该区域过度激活与认知控制缺陷相关,可能加剧兴奋行为。
  • 视觉区与小脑:部分自闭症亚型(类型1)表现为这些区域过度活跃,而社交相关脑区(如额叶)活跃不足。
  • 二、临床表现

  • 感官超负荷:嘈杂环境或强光易触发过度兴奋,表现为拍打头部、蹦跳等重复动作。
  • 情绪调控困难:饥饿、疲劳或压力会进一步升高神经兴奋性,导致行为失控。
  • 共病风险:青春期可能因神经元过度兴奋增加癫痫发作概率;与ADHD共病时症状更复杂。
  • 三、干预建议

    1. 环境调整:减少感官刺激,建立规律作息。

    2. 神经调控疗法: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可通过调节DLPFC的E/I平衡改善症状。

    3. 药物辅助:如盐酸硫必利片可能有助于控制兴奋行为(需遵医嘱)。

    研究强调,自闭症存在不同大脑亚型(如类型1/类型2),需个性化干预。早期识别兴奋性异常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