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核心症状缓解药物
1. 抗精神病药物
用于改善攻击行为、自伤及情绪不稳:
利培酮:减少重复行为和易激惹症状,临床显示约70-80%患儿有效。2025年国内新增儿童剂型(口服液),支持0.25mg精准剂量调整。  
阿立哌唑:与利培酮类似,但部分研究显示其代谢副作用更轻。  
2. 抗抑郁药
针对共病焦虑或抑郁:
舍曲林/氟西汀:可缓解情绪障碍,但对核心社交障碍效果有限。  
二、伴随症状控制药物
1. 中枢兴奋剂
适用于合并ADHD的患儿:
哌甲酯(专注达):改善注意力缺陷,需注意可能延缓发育(平均影响身高2cm/3年)。  
2. 抗癫痫药物
如丙戊酸钠、,用于控制癫痫发作以减少脑损伤。
三、前沿研究方向(2025年进展)
1. 基因与免疫调控
CDK2抑制剂(如BMS265246):针对MEF2C基因突变患儿,通过抑制神经炎症改善社交行为70%,且无传统药物嗜睡副作用。  
CRISPR基因编辑:修复SHANK3等突变基因,动物实验显示社交能力提升2.3倍,预计5-10年进入临床。  
2. 肠道菌群干预
粪菌移植联合短链脂肪酸疗法,可使79.3%患儿刻板行为减少65%。
四、注意事项
个体化用药:需结合基因检测、行为评估分层治疗,例如MEF2C突变患儿优先尝试CDK2抑制剂。  
非药物辅助:经颅磁刺激(TMS)可改善部分患儿的社交互动和语言能力,且无药物副作用。  
建议家长在医生指导下制定综合干预方案,结合行为训练(如ABA)和药物协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