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自闭症治疗 >

自闭打人怎么纠正自闭症打人承担责任吗

自闭症患者出现打人行为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行为干预和法律责任两个维度来理解。以下是综合分析:

自闭症打人行为的干预方法

1. 行为原因分析与针对性干预

  • 当自闭症孩子因无法沟通表达而打人时,需要先分析具体情境(如等待时打人还是无法表达需求时打人),再对症下药
  • 对于"共享控制"问题(如别人动他的玩具就打人),可通过设计小组活动游戏,让孩子学会等待和遵守规则,逐步适应社交场景
  • 情绪爆发时的打人行为往往源于感官信息超载,需找出刺激源并减少输入,提供安全环境
  • 2. 专业训练与治疗

  • 感统训练和药物治疗双管齐下:脑神经失调可能导致心理发育异常,感统训练配合适当药物可改善暴力倾向
  • 结构化行为训练:如半肢体辅助训练,通过特定姿势和渐进式引导帮助孩子建立正确行为模式
  • 高强度运动训练:每天3小时高强度运动可改善注意力缺陷问题,帮助融入社会
  • 3. 家庭教养方式调整

  • 若孩子因模仿家长打骂行为而打人,需改变家庭教养方式,通过理解、接纳和安抚来减少孩子的恐惧和防御性攻击
  • 当孩子出现攻击行为时,询问"你是不是很害怕"并给予肢体安抚(如握手、拥抱),能有效缓解情绪
  • 自闭症打人行为的法律责任

    1. 刑事责任认定标准

  • 关键看行为时的精神状态:若经鉴定不能辨认或控制自己行为,不负刑事责任,但需家属严加看管或强制医疗
  • 若具有部分辨认或控制能力,需负刑事责任,但可从轻或减轻处罚
  • 完全具备辨认控制能力时,按正常人标准承担刑事责任
  • 2. 民事与行政责任

  • 即使不负刑事责任,监护人通常需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医疗费、护理费等)
  • 造成轻微伤可能面临治安管理处罚(警告、罚款或行政拘留)
  • 司法实践中会综合考量案件具体情况作出判决
  • 3. 司法鉴定流程

  • 必须通过法定程序进行司法精神鉴定,确定行为时的责任能力
  • 鉴定需区分智力缺陷与精神病:智力障碍者辨认能力下降但控制能力尚可,而精神病患者两者皆明显下降
  • 早期干预与支持体系

    1. 康复服务资源

  • 最佳干预期为6岁前,3岁前干预效果更显著
  • 基层医疗机构承担0-6岁儿童孤独症初筛,共11次筛查机会
  • 康复训练应保证每周不少于20小时,遵循"早干预、个体化、科学循证"原则
  • 2. 政策支持体系

  • 各地建立了残疾人康复服务定点机构管理制度,如广州市明确规定了各类康复机构的准入标准和服务规范
  • 定点机构需具备评估和康复服务能力,为患者提供就近、就便的服务
  • 部分地区公开招募定点服务机构,推动规范化服务
  • 对于自闭症患者的打人行为,应尽早通过专业干预改善症状,同时监护人需了解相关法律责任,做好看护工作,避免伤害发生。

    下一篇:没有了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