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儿童的语言训练需要循序渐进,从简单问句过渡到复杂问句,结合视觉辅助和互动游戏来提升理解能力。以下是针对自闭症儿童问句理解训练的系统方法:
一、基础问句训练(初级阶段)
1. "是不是/能不能"是非问句
使用实物或图片辅助,如拿起杯子问"这是不是喝水的杯子?",通过点头/摇头或语言回应"是/不是"。初期可配合动作提示(如点头示范)和即时奖励强化。
扩展训练:结合日常生活场景,如"香蕉能不能吃?"、"剪刀是不是用来剪纸的?"。
2. "什么"问句训练
从命名开始:出示常见物品(如熊猫玩具)问"这是什么?",逐步过渡到隐藏物品触摸猜测(将物品放入不透明袋子让孩子摸后回答)。
进阶练习:混合"什么"与动作,如"熊猫在吃什么?"结合动作卡片演示。
3. "谁"问句的过渡教学
先巩固"什么"问句,再引入"谁"。例如先问"这是什么?-熊猫",再问"这是谁?-小熊猫",初期仅作为命名练习,不强调代词理解。
结合动作关联:展示"豹子喝水"的图片,逐步训练"喝水的是谁?-豹子"→"谁在喝水?-豹子",注意疑问词位置变化带来的难度差异。
二、中级问句训练(视觉辅助与选择)
1. 选择问句
提供明确视觉选项:如展示弯弯香蕉和圆圆苹果的图片,问"你喜欢吃圆圆的还是弯弯的?",通过指向或语言回答,及时给予奖励。
泛化训练:变换问法("香蕉是弯弯的还是圆圆的?" vs "圆圆的还是弯弯的香蕉?")增强灵活性。
2. "哪里"问句
结合游戏:如将保龄球藏在房间角落,出示"哪里"提示卡问"球在哪里?",引导孩子通过寻找或指认回答。
三、高阶问句训练(开放式理解)
1. "为什么/怎么样"问句
使用因果关系图卡:如展示"生病"图卡,配对"看病"图卡问"为什么他要看病?",初期需提示答案关键词。
情景模拟:通过公交车模型问"怎么样去公园?",引导描述路线。
2. 主动提问训练
当孩子掌握200+词汇后,可引导提问动机。例如:指向陌生物品时示范"这是什么?",逐步撤除提示;或利用停顿法(说"这是苹..."等待孩子接"果")。
四、关键训练原则
1. 分步拆解难度
同一问句类型需按"命名→动作关联→疑问词位置变化"分阶段练习,避免混合训练造成混淆。
2. 强化自然情境互动
在日常生活(如吃饭、玩耍)中随机插入问句,比结构化训练更易泛化。
3. 多感官辅助
结合触觉(触摸袋)、听觉(夸张语调)、视觉(图卡/实物)等多通道输入提升理解。
4. 记录与调整
记录孩子对不同问句的反应速度与正确率,优先巩固薄弱环节。
通过系统性、个性化的问句训练,配合家庭与专业机构的协作,自闭症儿童的语言理解能力可逐步提升。对于中重度患儿,建议在言语治疗师指导下制定个性化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