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情境性社交障碍的表现
案例中的8岁男孩乐乐在校表现为"一个人孤独地跑来跑去",拒绝同学邀请,自称"一个人也能玩得开心"。虽然被诊断为轻度高功能自闭症,但他在家庭环境中并未表现出同等程度的社交回避,且认知能力远超同龄人。
这类孩子可能存在选择性社交焦虑,对学校集体环境(如噪音、规则复杂性)更敏感,而在熟悉或可控环境中表现相对正常。
2. 与典型自闭症的核心区别
真正的自闭症(孤独症)表现为跨场景的持续性症状,包括社交沟通障碍、刻板行为等,如崇明培林学校描述的"不爱与外界接触,如同星星一样孤独"的特质。
仅在学校孤僻的孩子通常不具备自闭症的典型特征(如重复刻板行为、感官异常),更多是环境适应问题。
3. 教育干预的差异化建议
对于情境性社交障碍:可采取渐进式引导,如徐汇区爱菊小学通过"毫米级陪伴"(固定课间聊天、生活技能辅助)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
对于确诊自闭症:需要结构化支持,如台州"3+2"中高职班通过专业课程设计(如中西面点专业)培养职业技能。
4. 家长与学校的协作重点
避免强行改变:乐乐母亲尊重孩子"不觉得孤独"的自我感受,这种接纳反而减少了对抗行为。
环境调整:北仑区阳光学校通过"卫星班"模式,在普通学校创设小班化支持空间,缓解社交压力。
若发现孩子仅在学校孤僻,建议先通过专业评估排除其他可能性(如焦虑症、选择性缄默症),再制定个性化支持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