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常互动核心原则
1. 建立信任关系:避免强制接触,用温和态度和肢体语言(如拥抱、轻拍)传递安全感,提前告知接触意图(如"妈妈要帮你梳头发了")。
2. 结构化沟通:使用简单直接的语言,配合视觉提示卡或图片辅助理解指令,给予充足反应时间。
3. 兴趣引导社交:从孩子喜欢的活动(如转圈、排列物品)切入,逐步加入互动元素(如轮流搭积木),激发社交动机。
二、行为与情绪管理
触觉敏感:选择纯棉衣物,剪除标签;通过触感盒(含丝巾、毛绒玩具等)渐进脱敏。
情绪爆发时:采用"10秒冷静法则",保持平行陪伴而非立即安抚,用固定手势作为情绪过渡信号。
刻板行为:通过日程表预告变化,用角色扮演模拟场景转换,减少焦虑。
三、家庭训练实用方法
感统训练:冷热水交替洗手、沙盘游戏增强触觉感知,蹦床运动改善平衡。
语言开发:用描述式语言解说日常动作(如"爸爸在切红色的苹果"),避免机械问答。
视觉训练:通过找不同、还原物品位置等游戏提升视觉记忆与空间感知。
四、家长心态调整
避免过度干预:每天安排2-3小时无指令自由活动,尊重孩子的神经特殊性。
记录进步细节:如"今天主动指了牛奶盒",聚焦能力而非缺陷。
关键点在于将干预融入生活场景,如超市购物时可练习眼神接触、简单请求,同时家长需保持耐心,理解重复训练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