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孤独感与社交退缩
长期缺乏面对面社交会导致多巴胺分泌减少,表现为对人际互动失去兴趣,甚至回避视频通话等虚拟社交方式。儿童可能出现反复玩刺激或攻击行为。
2. 情绪波动剧烈
易出现"疫情信息过山车效应":因好消息短暂亢奋,又因突然沮丧。部分人会产生莫名想哭、委屈感(如认为隔离措施不公平)。
1. 过度警觉与疑病倾向
约37%的隔离者会出现反复测体温、放大轻微躯体症状(如头晕、胃痛)的情况,这与应激状态下肾上腺素持续分泌有关。儿童可能更频繁表达对死亡的恐惧。
2. 注意力与睡眠障碍
信息超载会导致认知资源耗竭,表现为无法集中精力工作/学习,同时昼夜节律紊乱(夜间刷手机、白天嗜睡)形成恶性循环。
1.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约15%的隔离者可能出现创伤记忆闪回、情感麻木或持续警觉状态,这些症状可能持续至解除隔离后数月。
2. 抑郁倾向加重
兴趣丧失、自我评价降低是典型表现,部分人会出现"躺平"行为(如拒绝整理房间、饮食紊乱)。
1. 建立"隔离仪式感"
通过划分工作/休息区域、穿戴正式服装等方式重建生活边界,能显著提升掌控感。
2. 控制信息摄入
每天固定时段查看权威疫情通报(如30分钟/天),避免睡前接触。
3. 启动"微社交"计划
与亲友约定每日15分钟主题通话(如厨艺分享),比漫无目的聊天更缓解孤独。
若出现持续失眠、心悸或自杀念头,建议立即拨打心理援助热线(如北京24小时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