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阳性诊断会导致不必要的医疗资源消耗,例如重复检查、无效治疗或干预措施。自闭症的干预(如行为疗法、语言训练等)通常需要长期投入,误诊可能让家庭承担高昂的经济和时间成本,同时挤占真正需要帮助的患儿资源。
若孩子实际患有其他疾病(如ADHD、焦虑症或假性自闭症),误诊可能延误针对性治疗。例如,假性自闭症多由心理或环境因素引发,需通过家庭陪伴和社交训练改善,而非自闭症的干预方案。
频繁的假阳性可能削弱公众对医疗系统的信任,导致家长对后续诊断结果持怀疑态度,甚至拒绝必要的干预。
假阳性诊断可能使儿童接受不匹配的教育安置(如特殊学校),限制其潜能发展。部分假性自闭症患儿若及时调整环境,可完全回归正常生活,但误诊可能导致其错过关键成长期。
假阳性问题凸显了精准诊断的重要性,需平衡早期干预与谨慎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