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基本框架
自闭症儿童感统课教案需要根据特殊教育的特点进行针对性设计,以下是基本框架结构:
1. 课题信息
课程名称:明确标注感统训练的具体内容,如"行走平衡板运小球跳组合"
授课对象:注明自闭症儿童年龄、能力水平等基本信息
课时安排:一般为45分钟一课时
2. 教学目标
三维目标体系: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分层目标设定:根据学生能力差异设置A、B、C组不同目标
具体能力目标:如前庭平衡控制、手眼协调、大小肌肉控制等
3.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如身体平衡控制、动作模仿、专注力训练等
难点:根据学生个体差异确定,如动作计划能力、手脚协调等
4. 教学准备
教具:平衡板、体能圈、羊角球等感统器材
环境布置:安全、无障碍的训练空间
辅助人员安排:根据学生需要配备助教
教学过程设计
1. 课前评估与准备
在正式开展感统训练前,必须对自闭症儿童进行全面评估,了解其感觉统合能力的强弱项,这是制定个性化训练方案的基础。评估内容包括前庭觉、本体觉、触觉等感觉处理能力,以及注意力、动作协调等行为表现。
2. 课堂导入(5分钟)
运用视觉提示(图片、实物)引起兴趣
简单的热身活动,如转圈、蹦跳等
明确告知学生本节课的活动内容和规则
3. 主体训练活动(30分钟)
根据评估结果选择适合的训练项目,以下是几种有效的感统训练活动:
1. 平衡类训练
行走平衡板运小球:训练身体平衡控制、手脚协调
手脚交替运圈组合:加强前庭平衡控制和手眼协调
2. 跳跃类训练
羊角球跳跃绕障碍物:增强腿部力量、空间判断能力
蹦蹦床游戏:调整前庭感、本体感觉
3. 手眼协调训练
单脚跳圈抛接球:锻炼注意力及手脚协调
竖抱桶投沙包:训练手臂力量和目标投掷能力
4. 爬行类训练
匍匐前进、婴儿爬行等10种爬行动作,全面训练前庭觉、本体觉
趴地推球:提升眼球追踪及定式能力
4. 巩固与总结(10分钟)
逐步降低活动强度,进行舒缓练习
口头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正向反馈与具体表扬,如"乐乐看中对了很好"
布置简单的家庭练习建议
教学策略与注意事项
1. 个性化调整
根据学生反应随时调整难度,初始阶段减少动作复杂性
提供不同层次的辅助,从全肢体辅助逐步过渡到口头提示
2. 安全措施
确保所有设备稳固,防止摔倒受伤
密切观察学生状态,避免过度刺激
3. 激励方法
使用即时、具体的正向反馈,如"丢哎很棒"
结合代币制等强化系统维持参与动机
4. 家校协同
提供居家感统游戏建议,如荡秋千、转圈、走平衡木等
定期沟通训练进展和家庭配合要点
教学评估与反思
1. 过程性评估
记录学生课堂表现和进步情况
每三个月进行一次系统评估,调整训练计划
2. 教案反思
评估目标达成度和活动适宜性
记录教学难点和突破方法
根据学生个体反应优化教学策略
3. 专业发展
持续学习感统训练方法,如引入新技术、生物反馈技术等
参考专业感统训练书籍和资源
延伸活动建议
1. 居家训练项目
周一弹弹圈、周二桌面、周三蒙眼走绳子等一周安排
治疗球上弹跳、滑板玩滑梯等多样化活动
2. 团体互动游戏
双人抛接小球:改善反应速度和注意力
听鼓声做动作:锻炼触觉和本体觉
3. 生活技能整合
将感统训练与穿脱衣服、使用餐具等日常活动结合
创设情境化任务,增强训练的功能性
通过系统化的教案设计和实施,结合科学的评估与个性化的调整,感统训练能够有效改善自闭症儿童的感觉处理问题和相关行为表现,为其全面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