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自闭症治疗 >

日常自闭的高校_自闭.jpg

在当代高校环境中,"自闭"这一概念呈现出多重含义——既包括疫情后部分高校延续的物理空间封闭管理,也涉及大学生群体中日益普遍的心理封闭倾向。这种"日常自闭"现象已成为高等教育领域值得关注的问题,反映出校园管理理念与学生心理健康之间的复杂关系。

高校物理封闭现状与争议

疫情结束后,国内众多高校仍保持着严格的封闭管理政策,形成了独特的"孤岛"现象。北华大学长期禁止校外人员进入校园,包括周边居民和执业律师等群体,校方拒绝出示相关文件规定,引发公众对公办高校资源开放性的质疑。安徽大学则以校园面积小、资源不足为由仅限预约公事人员入校,这种谨慎开放政策虽有其管理考量,却与高校作为公共资源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相矛盾。

上海地区高校如复旦、交大、同济等也采取限制性开放措施,普通公众凭身份证预约入校仍难以实现,主要面向校友和师生亲友开放。五一假期期间,慕名而来的市民游客常被校门保安阻拦,这种状况不仅令公众失望,也引发了关于高校开放必要性的社会讨论。

高校封闭管理背后存在多重因素:安全管理担忧让部分高校担心开放会导致偷盗、诈骗等案件增加;管理惰性使管理者习惯于封闭环境,回避开放带来的挑战;资源争夺考量则让学校优先保障师生使用设施的权利,避免校外人员"争夺"体育馆、图书馆等资源。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封闭管理模式与"封闭式大学"的定义高度吻合——通过统一校区集中管理教学、食宿及日常活动,限制学生自由出入校门。

大学生心理"自闭"的蔓延

与物理封闭相呼应的是大学生群体中日益普遍的心理"自闭"现象。这种非临床意义上的"自闭"表述,最初源自游戏玩家对逆风局的调侃,现已扩展为学生对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困境的情绪表达。典型案例如复旦大学谭伟明,这位曾经的优秀学子在临近毕业时突然与外界断绝联系,连续三年闭居卧室不出,连饮食排泄都在房间内解决,展现了极端自我封闭状态。

大学生心理自闭主要表现为:社交回避逐渐成为常态,在虚拟世界中寻求慰藉;面对学业挫折时自我封闭,如游戏连败后的"我自闭了"成为流行表达;以及人际关系敏感多疑,如同济南特大学自闭症儿童专属空间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普通大学生反而主动构建心理屏障。这种心理状态与地理位置偏僻的高校环境也可能存在关联,例如兰州大学榆中校区被形容为"最孤独"的校区,地处百里黄沙路外的村落,三面环山远离城市,平均每年有36名本科新生因难以适应而退学。

特殊教育领域的封闭与开放

在特殊教育领域,封闭与开放的辩证关系更为复杂。日本武藏野东学园作为知名自闭症融合教育机构,2025年因导致新生入学骤减105人,教职员工近半数离职,其长期为自闭症毕业生提供的"友爱寮"及教育中心已于2024年关闭,凸显了封闭式特殊教育机构面临的生存危机。与之相对的是法国南特大学校园,其自然宁静的环境被描述为"自闭症孩子的宁静乐园",通过户外课程和校园生活场景,让孩子们在舒缓感官刺激中提升认知能力。

中国滁州学院的"守护星星志愿服务团队"通过暑期社会实践,为自闭症儿童提供康复训练陪伴服务,设计了大象鼻子爬行、万象组合训练等趣味活动,在提升孩子身体协调性的同时促进社交能力发展。这种开放式干预取得了"双向成长"效果,既帮助特殊儿童也锤炼了志愿者品格。而华中科技大学"AI助聋,让爱发声"项目则通过自主研发的唇语辅助训练系统,帮助343位听障人士开口说话,创造了科技助残的新模式。

从封闭走向融合的路径

针对高校物理封闭问题,开放式大学校园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开放式管理强调校园与社会资源融合,需要在保障学术环境的同时注重学生自律教育,创造具文化内涵、人性化的空间环境。如自闭症学校教室设计强调根据学生障碍程度加强无障碍环境建设,在黑板、水杯、图书角等位置张贴大字版标识作为视觉提示,课桌加装防滑遮挡板等。

对于大学生心理自闭倾向,可借鉴自闭症社交训练方法,通过结构化干预逐步提升社交能力。应用行为分析(ABA)将复杂社交行为拆解为小步骤训练;社交故事与视觉支持帮助理解社交场景;同伴介入与团体活动提供安全互动环境。具体可开展角色扮演游戏训练眼神交流和表情识别,或通过小组合作活动培养轮流、等待、合作意识。

高校作为教育主阵地,应在空间管理和心理支持两方面寻求平衡:逐步开放物理校园,转变"因噎废食"的安全管理思维;同时建立心理健康支持体系,通过社交技能培训、团体辅导等活动预防心理封闭倾向。正如南特大学校园所示,自然开放的环境本身就能成为疗愈空间,而过度封闭只会加剧个体与社会的疏离。

上一篇:kickflip自闭了
下一篇:没有了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