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避免过度诊断:陈禾多次强调家长不应轻易将孩子不爱社交、语言发育迟缓等表现等同于自闭症。例如2岁孩子不主动与同龄人互动是正常现象,需要家长通过游戏引导逐步建立社交能力。
2. 重视陪伴质量:他认为许多“异常行为”源于家长陪伴不足,建议通过绘本共读、亲子游戏等方式促进孩子认知和情感发展。
1. 诊断标准:2020版《孤独症谱系障碍诊疗规范》明确了核心症状为社交互动缺陷和重复刻板行为,强调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发病机制。
2. 早期干预:同年发布的《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早期识别筛查和早期干预专家共识》提出,6岁前是黄金干预期,需结合行为训练、语言治疗等综合手段。
1. 基因与脑科学:2025年研究发现SHANK3基因突变与面孔识别缺陷直接相关,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在动物实验中显著改善社交能力。
2. 数字疗法:全球首个孤独症AI智能体“星启诶艾”可通过多模态数据分析实现早期筛查,预测准确率达94%。
1. 科学观察:若孩子在家活泼但社交谨慎,可能是性格差异而非病症,需避免贴标签。
2. 专业求助:确诊后应结合行为干预(如ABA疗法)和新兴手段(如粪菌移植、干细胞治疗),国内已有个性化菌群检测盒等便民服务。